耿德伟
摘 要:采用增长核算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分解分析显示,全要素生产率(TFP)下降是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不断放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则表明TFP下降与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转型以及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对世界技术前沿追赶速度放慢等因素有关。从国际经验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符合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未来,我国需努力扩大内需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继续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以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跨域中等收入陷阱。
关键词:经济增长、TFP、经济波动、产业转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不断趋缓。2001-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0.8%,而2008-2014年则降至8.8%,后七年与前七年相比下降了2.0个百分点。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经济增速则下降了3.4个百分点,降幅更加明显。
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在国内外引发了很多争论。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经济增速放缓会否导致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考虑到我国经济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位(按购买力平价,我国则已经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回答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对我国,对全球经济的未来前景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增长核算,本文对近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下滑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日趋放缓的主要原因,而这又与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转型以及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对世界技术前沿追赶速度放慢等因素有关。从相关国际经验来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符合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一、增长核算的分解结果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可以通过增长核算将经济增长分解为要素投入增长贡献的部分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贡献的部分。在本文,要素投入主要包括资本和劳动力。其中,资本投入增长参考张军、章元(2003)等文献,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并将1952年时的基期资本存量设定为800亿元,同时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进行平减处理,资本折旧率设定为5%;劳动投入增长则考虑了单纯劳动力数量增长以及经教育、产业等调整后的劳动投入增长情况。参考Chong-en Bai et.al(2006)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研究》课题组等的相关研究结果,本文将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设定为46%。
下图1分别给出了资本份额为46%,资本折旧率为5%,劳动投入仅考虑劳动力数量的情况下(左栏)以及其他情况相同而劳动投入经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情况下(右栏),对2001-2007以及2008-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分解结果(其他情况下的分解结果虽略有差异,但并不改变本文的主要结论)。总体看,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TFP)下降都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具体地:
从图1左栏看,在劳动力投入仅考虑劳动力数量的情况下,与2001-2007年相比,2008-2014年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提高了0.6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提高了19.2%,这主要是因为与2001-2007年相比,2008-2014年间资本存量增速提高了约1.4个百分点。在劳动力贡献方面,由于2008-2014年劳动力投入增速较2001-2007年下降0.27个百分点,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也相应降低了0.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降低0.9%。对于本文主要关注的TFP,与2001-2007年相比,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在2008-2014年间下滑了2.4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由43.3%下滑至25%。与2001-2007年相比,TFP下降解释了2008-2014年经济增速放缓的127.5%(2.55/2)。
图1右栏的情况基本类似。在劳动力投入仅经产业结构调整后,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有所增强,2001-2007年和2008-2014年分别达0.85%和0.83%,对这两时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布为7.9%和9.7%。与此同时,TFP对两时期经济拉动能力则分别为4.17%和1.57%。也就是说,与2001-2007年相比,2008-2014年间TFP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下滑了2.6个百分点。TFP下降解释了两个时期经济增速差距的130%。
本文以上研究结果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研究报告(MGI,2015)的结论也较为接近。MGI(2015)发现,2000-2010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2%,而2011-2014年间则下降至2.4%,全要素生产率差距解释了两个时期经济增速差距的72%。
图1 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源于TFP增长放缓
二、对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解释
(一)经济周期波动
由于调整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成本较高,企业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可以通过调整资本和劳动力使用强度来应对需求变化。而在计算TFP时,一般使用资本存量以及劳动力投入数量,而不考虑资本和劳动力使用强度等问题,这导致所计算的TFP必然包含资本以及劳动力使用强度变化的影响[①]。特别地,由于企业倾向于在经济扩张阶段提高要素使用强度,在收缩阶段降低使用强度,单纯用要素数量来衡量要素投入导致在扩张阶段低估真实的要素投入水平,而在收缩阶段又高估真实的要素投入水平,并相应高估和低估TFP。
就我国而言,以2008年为界,2001-2014年间我国经济经历了明显的周期波动,并导致生产要素利用强度的变化。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2-2007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平均为46.1小时,而2008-2012年则降至平均每周45.8小时。2013年以后,国家统计局将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调查由11月份调整至9月份,这导致我们无法直接对比此后的变化。但中山大学实施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则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平均工作时间继续下降(由2012年的约50小时每周降至2014年的45小时每周)。资本投入方面,董敏杰等(2015)研究显示,2001-2007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总体不断上升,而2008年之后则趋于下降。中国欧盟商会的研究报告也显示,2008年以来,钢铁、铝、水泥等六大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其中钢铁产能利用率由2008年的80%下降至2014年的71%(中国欧盟商会,2016)。
我们可以通过产出缺口与TFP的关系来衡量经济周期因素对TFP估计结果的影响。下图2分别给出了采用HP滤波方法对2001-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的分解情况(左栏)以及我国产出缺口与TFP之间关系的散点图(右栏)。对2001-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的HP滤波分解表明,2001-2007年间,我国经济增速较潜在增速平均高0.38个百分点,而2008-2014年经济增速则较潜在增速平均低0.33个百分点。图2右栏的散点图则表明TFP与经济产出缺口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产出缺口每提高(降低)1个百分点,TFP则相应提高(降低)1.14个百分点。由于我国的产出缺口由2001-2007年的0.38下降至2008-2014年的-0.33,产出缺口的变化导致我国TFP下降0.81个百分点。经济周期波动因素解释了我国这期间TFP下降的近1/3。
图2 HP滤波结果及HP波动项与TFP关系
(二)产业结构转型
通过优化劳动力等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在相同的投入下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出,因而产业结构优化是TFP增长的重要源泉。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产业结构一直在不断变化。下图3(左栏)显示,2000-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50%下降至29.5%,下降了20.5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则分别由22.5%和27.5%上升至29.9%和40.6%,分别提高7.4和13.1个百分点。不过,以2007年为界,前后两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有较大不同。与2000-2007年相比,2008-2014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幅度明显放缓,由4.3%降至3.1%,而在2013和2014年则连续两年呈下降态势;另一方面,随着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升幅度则由4.9%增加至8.2%。
与此同时,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长速度也有较大差异。在劳动生产率水平方面,图3右栏显示,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而在劳动生产率增速方面,数据则显示2001-2007年一、二、三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分别增长6.16%、8.97%和8.38%,而2008-2014年间则年均分别增长8.73%、6.88%和5.55%。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经济正加快服务化,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虽高于第一产业,但明显低于第二产业,且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也在大幅放缓,这必然也会对TFP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参考刘伟等(2008),通过“转换份额分析”的方法估计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对TFP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则是时期第个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时期第个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是时期的经济总体全员劳动生产率,且。上式右手第一项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代表劳动力由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向较高的产业流动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升;第二项为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代表劳动力由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产业向较快的产业转移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升;第三项为生产率增长效应,度量各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提升对总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计算表明,2001-2007年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09%,而2008-2014年间则下降至8.54%。其中,二、三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是导致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但产业结构转型也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计算表明,2001-2007年,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分别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62%和1.41%,而2008-2014年两类效应则分别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76%和0.90%。总体来看,与2001-2007年相比,2008-2014年间产业结构转型导致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了0.37个百分点。进一步将TFP对结构转型效应进行回归,本文估计与2001-2007年相比,结构转型导致2008-2014年TFP增速下滑0.27-0.43个百分点,约占这期间TFP下降幅度的11%-17%。
图3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左栏)及全员劳动生产率(右栏)
(三)对技术前沿追赶速度放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通过积极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加大对FDI的吸引力度等措施,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得以不断缩小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但随着我国技术水平不断增强,我国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对技术前沿的追赶速度放慢,从而对TFP产生负面影响。
图4左栏给出了相对于美国,新千年以来我国相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世界技术前沿的追赶进展情况。从该图可以看出,2001-2007年我国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由0.31迅速提高至0.41,大幅缩小了相对于美国的技术差距。但2008-2011年,我国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势头陷入停滞状态,这意味着我国技术水平虽在进步,但未能继续缩小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对技术前沿的追赶明显放慢。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与2001-2007年相比,相对技术前沿追赶速度放慢造成2008-2011年间TFP增长放慢0.26-1.25个百分点,约占这期间TFP下降幅度的10.5%-50.4%。
图4 我国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左栏,美国=1)及其与TFP关系
数据来源:Penn World Table 8.1。
三、经济增速放缓的国际经验
从相关国际经验来看,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符合国际经济发展基本规律。Eichengreen et.al(2011,2013)对高速增长发展中经济体的研究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0-11000美元及15000-16000美元(2005年PPP美元)时,经济出现增速放缓的概率最高,增速平均则下降了3.6个百分点.Aiyar et.al(2013)也发现,与低收入国家及高收入国家相比,中等收入国家出现增速放缓的概率更大。这些研究都发现TFP急剧下降是导致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主要原因。
采用Probit模型,Eichengreen et.al(2011,2013)进一步分析了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他们发现放缓之前经济增速过高、投资占GDP比重过大、汇率低估、老年抚养比较高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都将显著提高经济放缓的可能性,而贸易开放程度高、拥有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以及产品出口中高技术产品比重较高则可以显著降低经济放缓的可能性。Aiyar et.al(2013)从制度、人口、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经济结构、贸易结构等方面对导致经济放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较高的人口抚养比、较高的男女性别比、资本流入减少、较低的农业和服务业比重以及离潜在贸易伙伴距离较远等都会提高增速放缓的概率,相反,政府规模小、法治水平高、贸易开放度高等则会降低增速放缓的概率。
根据PWT8.1,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美元衡量,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0美元左右,已经步入经济增速放缓概率最高的阶段。特别是,我国投资占GDP比重一直居高不下,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人口抚养比止跌回升,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但另一方面,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提高的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稳步推进的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各项改革红利的释放则会阻止经济发展势头进一步放缓。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TFP增速下降是近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与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对国际技术前沿的追赶势头放慢等有关。而从相关国际经验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符合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为了到2020年实现GDP总量和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仍需保持6.5%左右的经济增速。对此,本文建议:
(一)不断深挖内需潜力
由于产能过剩,总需求相对低迷,我国经济实际增速持续低于潜在增速,这是TFP(以及GDP增速)不断放缓的主要原因。为此,应在积极治理产能过剩的同时,继续深挖内需潜力,努力扩大总需求。一是要努力激发消费需求。包括继续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让广大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努力把握我国消费转型升级趋势,不断提升各类消费品质量和品质等。二是要努力稳定投资需求。进一步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加大对重大项目、社会民生、生态环保以及区域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确保金融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二)全面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来源,全面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势头的必然选择。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升人口受教育水平;继续强化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营造更加适合创新型人才发展的环境,激发创新动力。二是要继续提高R&D投入占GDP比重,进一步强化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以及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各类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要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加快成果转化步伐,让各类创新成果真正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三)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受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以及服务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有所减弱。即使如此,产业转型升级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我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对此,一是要稳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等在制造业的应用,着力增强优势和战略新兴产业综合实力,推动工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加大服务业领域创新投入水平,缩小我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三是继续积极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
参考文献:
[1] Barry Eichengreen et.al.,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 Internation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R]. NBER Working Paper 16919, 2011
[2] Barry Eichengreen et.al., Growth Slowdowns Redux: New Evidence on the Middle-Income Trap[R]. NBER Working Paper 18673, 2013
[3] Chong-en Bai et.al., The Return to Capital in China[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2006, pp.61-101
[4]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The China Effect on Global Innovation[R].Oct., 2015
[5] Shkehar Aiyar et.al., Growth Slowdowns and the Middle-Income Trap[R]. IMF Working Paper, 2013
[6] 董敏杰、梁泳梅、张其仔.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行业比较、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pp.84-98
[7]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pp.4-15
[8]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 .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pp.35-43
[9] 中国欧盟商会.中国的产能过剩[R].2016年
本文发表于《中国物价》2017年3月
[①] 乔根森(1967)建议在计算TFP时应采用资本服务流和劳动服务流代替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由于这样可以更加准确的计量经济中的要素投入水平,因而所获得的TFP也更加精确。但由于显而易见的数据难题,这种做法在我国还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