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刚刚结束的八天之行在非洲大陆刮起了一场“中国旋风”,访问中提出中非合作的“461”框架不仅夯实了中非合作升级的基础,而且在此框架下推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域航空三大网络具体合作内容也将带来新一轮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热潮。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发达国家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已分别与中国就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的合作签订谅解备忘录。
这一切似乎都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在步入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然而,西谚有云:“鲜花丛中总会有陷阱”。在我国正式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成功的故事远少于失败的案例。为了让我国企业未来在走出去的时候能够走的更稳和更远,我们必须增加风险意识和提高防范水平。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可能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社会层面的风险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东道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发生变化时对投资主体所造成的风险,它包括了政府更迭、政策或法规变化等所致的风险。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往往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政局时常不稳,国内的党派之争有可能会导致国家政策、法律的贯彻实施缺乏连续性,政府官员所做决策往往受个人利益或各自选区利益或者党派利益影响,贷款人和投资人可能面临因政治权力变更与政策变化等风险。
2.法律风险
各国国家法律体系不一样,尤其是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律传统与我国法律体系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其成文法典不多,涉诉时往往是适用先例。而考察案例是一个极为浩繁的工程,对外来投资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再加上,许多国家政府官员法制观念不强,法律在现实中的执行力较差,通过司法救济方式化解外商投资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或者纠纷的可能性小。
3.政府风险
在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相对弱势。中央政府缺乏权威,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比较差,人员频繁更替,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意识差,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时间成本比较大。同时由于政策透明度不高,企业在项目投资审批等过程中还要支付额外的成本。
4.文化风险
现代世界文化各异,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涉及到许多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背景下生活的人群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方式、民族特性、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这些差异产生的冲突往往会给中国企业的投资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经济层面的风险
1.外汇风险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或遭受损失的多少,除了市场与竞争因素外,货币与汇率的变化常有较大的影响。次贷危机以来,美元币值不稳定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而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体制仍以美元进行结算为主导,如果以美元或者第三方货币结算,那么,美元及第三方币值的波动对中方投资者来说,将是持续的不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