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加大和市场供大于求,我国钢铁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今年一季度,我国钢铁行业再次陷入全行业亏损困境。钢铁行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说明,过去多年来规模扩张的道路已经走不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一、我国钢铁行业再次陷入全行业亏损困境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钢铁业连续7年快速增长,虽然产能略有过剩,但基本能够被市场消化。在金融危机的前三年,即2009-2011年,我国钢铁产量继续增长了2亿吨。2012年以来,我国钢铁业陷入了产量高、成本高、钢价低、效益低的“两高两低”状态。虽然2013年随着宏观经济回暖,钢铁业总体扭亏为盈,但“两高两低”状态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进入2014年之后,我国钢铁业的形势则进一步严峻。中钢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亏损41亿元,而2013年钢企主业还盈利51亿元。今年一季度可能是钢铁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效益最差的一个季度。如今,钢铁业陷入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能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是我国钢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工信部发布的《2013年钢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粗钢产能已达10.4亿吨,产能利用率仅72%,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而国内市场粗钢消费量为8亿吨,产能严重过剩。与产能过剩相伴的是钢铁库存量大,利润大幅下滑。自1998年至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连续15年保持增长。而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以及2009年后产能盲目扩张,钢铁产品逐步呈现出积压状态。截至2014年2月底,全国主要市场5种钢材产品的社会库存量为2086万吨,比2013年12月底增加了735万吨,今年1、2月份的社会库存增量比去年同期高46万吨。供给过剩不仅使钢价持续下跌,更造成了钢铁行业的多年亏损状态。针对严重的过剩局面,2012年起,我国各地政府部门陆续发布政策法规对钢铁行业进行调控,促使钢企加快削减产能的工作,但始终没有取得明显效果。2013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其中钢铁业作为产能过剩的大户,将需在未来5年压缩8000万吨的总产能。然而,由于产能过剩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去产能过剩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一段时期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持续。
2、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地方钢铁企业快速增加,致使钢铁行业的集中度逐年下降。2013年前5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25.39%,前10家企业占比为39.41%,与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要求前10家占比60%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也远低于欧、美、日的钢铁产业集中度,导致技术、管理、经营水平都提升缓慢,难以形成以大型优势企业为依托推进结构调整。加上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低价无序竞争现象明显,致使钢材价格一直处于低位运行态势。据钢协统计,2013年,钢铁企业每吨钢材平均价格同比下降308元,降幅达到8.21%;今年1-2月份,钢铁企业钢材平均结算价格为3283元/吨,同比下降2.78%。
3、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我国进口铁矿石依存度高达70%左右,且国外矿山企业集中垄断,在原有的长协价格谈判机制打破后,国内钢铁企业的定价话语权基本丧失,导致了钢铁行业的铁矿石国际贸易价格偏高、企业生产成本攀升等问题。今年初以来,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作为目前我国钢铁冶炼的最重要的原料,铁矿石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议价能力弱的状况在短期内也难以改变。
4、环保问题日益突出
当前,我国钢铁业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钢铁行业作为典型的重工业,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是雾霾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作为钢铁大国,钢厂数量多,钢铁产量巨大,国内各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将淘汰钢铁落后产能、治理钢铁行业污染提上重要日程。2013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部政策法规,其中均提出了针对钢铁行业环保治理的具体措施与目标,这既反映出了治理排污的紧迫程度,也显示出了我国政府部门对于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视程度。可以预见,未来国内钢铁业将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工作,相伴而来的是钢铁企业所需要面对的环保压力。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短期内直接体现为企业成本增加的压力,在当前钢铁业效益低迷的背景下,这无疑给本已微利的钢铁企业又增加了不小的负担,而且对企业经营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5、企业融资困难
2008年以来,钢铁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攀升。工信部指出,2013年中国钢铁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升至70%,负债额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除宝钢外钢企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在85%。同时,2013年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63%,仍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5.77%)。在这样的形势面前,钢铁企业融资成为头等大事。由于国家加大治理产能过剩工作力度,银行系统普遍收紧了对钢铁行业的贷款,企业普遍反映贷款困难,融资成本明显上升。在低迷的行情之下,部分钢厂资金难以周转,导致面临破产的困境。近期内,钢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将存在,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造成的大量资金缺口,依然是钢铁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促进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国际钢铁业发展轨迹表明,化解过剩,兼并重组无疑是一条捷径。企业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企业做优做强、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有助于改变我国钢铁产业目前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的局面,提高市场控制能力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铁矿石资源获得能力。今后,政府应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环境、着力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的管理和服务、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中的问题的组织协调等方面促进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
第二,我国要实现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就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逐步减少低层次、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产量,加大研发力度生产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种类。当前我国高端钢铁产品尚不能实现自给自足,仍需要从国外进口,充分暴露出国内钢企科研水平低的特点。结构调整对于未来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加快结束当前的低迷状态,尽快使行业重新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第三,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而钢铁企业,尤其是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大型钢铁企业,应当学习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主动与地方政府形成良性互动,主动将企业自身纳入到地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发展计划中,适应区域环境保护的要求,不能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要求。
第四,面对产能过剩,钢铁企业在加快推进淘汰落后的同时,也应走出去向海外转移。全球钢铁产业发展不均衡,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地发展钢铁产业的市场空间很大,因此企业应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非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发展机遇,加强与中亚、东南亚和非洲各国的沟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采取援建、合资合作、建设境外加工和分销中心等模式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