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我国能源安全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保障足量供应,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二是推进全社会节能,转变粗放用能模式;三是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应对环境保护压力;四是提高能源产品经济性,增强下游行业国际竞争力。从整个能源-经济大系统角度看,这是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但是考虑到我国在发展非化石能源和节能减排降污方面必须全力以赴,已经不存在战略选择问题,因此常规状态下的能源安全战略核心仍然是获取足量持续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以支撑经济发展、降低煤炭使用比重。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发展大趋势,新一轮非常规油气开发热潮引致的全球油气供应偏宽松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保障油气供应安全将聚焦到经济性,即如何以最小成本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获取持续、足量的油、气产品。
2013年我国能源需求37.5亿吨标煤,其中煤炭36.4亿吨,石油4.85亿吨,天然气1670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3.66亿吨标煤。所消费能源中,石油净进口2.91亿吨,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占各自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和30%。
按照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目标”的要求,我国到2020年GDP预计比2010年翻一番,年度经济总量超过80万亿人民币(2010年价),2030年之前有望超过美国,成为经济总量第一大国。支撑这样的经济发展,在充分挖掘能效提升潜力的前提下(假设2016-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5%,2012-2030年每五年再下降14%),预计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在48亿吨标煤左右(2014-2020年年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1.5亿吨标煤),到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60亿吨标煤(2021-2030年年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1.2亿吨标煤)。2014年-2020年累计能源消费总量超过300亿吨标煤,到2030年累计达到800亿吨标煤。满足这些能源需求,即使各种非化石能源均实现充分开发利用,到2030年煤炭累计消费总量700亿吨,原油100亿吨,天然气7万亿立方米。根据国内专家预测,我国到2020年石油累计采出量37亿吨、天然气4.8万亿立方米,据此粗算,我国到2030年需要累计进口原油和天然气63亿吨和2.2万亿立方米。按照IEA对未来全球油气供需和跨区贸易量的预测,所需油气进口量将占2014-2030年全球油气贸易量的16.1%和15.3%,因此如果不计代价,国际市场完全能够满足我国所需油气进口量。
但是过高的油气价格必然严重伤害我国经济,形成输入性通胀,影响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此需要为我国未来可接受的油气价格制定一个参考值以作为判断。
2013年,我国原油投入总额约为2.4万亿元(按2013年Brent油价初步计算,折合人民币约为4938元/吨)、天然气投入总额约为2700亿元(国产气出厂均价1.2元/方,进口气均价2.6元/方),作为要素投入占GDP(56.9万亿)的比重约为4.7%。据此按照油气投入不高于当年GDP的5%作为标准,初步评估我国未来能够接受的油气价格。测算结果表明,未来到2030年,如果国产油气与进口油气的价格同步变化,则年均涨幅不应超过GDP价格涨幅3.5个百分点,即若GDP价格涨幅年均3%(即GDP平减指数年均103),则国产及进口油气价格的年均增幅不应超过6.5%。既使控制国产油气年均涨幅与GDP价格同步,可接受的进口油气价格年均涨幅也不应超过GDP价格5个百分点。
如下表所示:
GDP年均平减指数 |
国产油气价格增幅 |
允许的进口油气价格年均增幅上限(%) |
2014-2030年进口油气平均价格上限 | |
国际油价 (元/吨) |
国际气价 (元/方) | |||
100 |
与GDP价格同步 |
5 |
9161 |
4.4 |
与进口油气价格同步 |
3.5 |
7873 |
3.7 | |
103 |
与GDP价格同步 |
8.2 |
9436 |
4.6 |
与进口油气价格同步 |
6.6 |
8109 |
3.9 |
注:按照人民币计算,不考虑汇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