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原因及趋势分析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作者:李若愚 时间:2015-02-13

2013年下半年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紧张,银行间市场利率中枢明显上移。今年春节过后,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状况好转,市场利率回落,但不能就此乐观推断银行体系已告别“钱荒”。本轮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紧张是外汇占款低增长情况下,中央银行“降杠杆”、强化流动性管理和商业银行“加杠杆”、对流动性管理消极懈怠相互冲突的结果。在外汇占款增长出现趋势性变化、存款利率市场化自下而上加快推进以及各经济部门需要“降杠杆”的大背景下,未来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局面仍有可能重演。

一、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主要原因及内在机理

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受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最终体现在货币市场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回购利率)的波动上。需求因素可进一步分为法定准备金需求和超额准备金需求,前者来自于中央银行设定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求,后者是商业银行为满足支付清算等需要而自愿持有的。

供给的因素可进一步分为自发性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自发性因素包括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现金发行(流通中现金)”、“外汇”和“政府存款(财政存款)”等项目的变化,取决于外汇资金流入所伴随的结售汇行为以及公众或政府的支付行为;货币政策因素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直接控制流动性供给。自发性因素中,“流通中现金”和“财政存款”与银行体系流动性呈反方向变化。央行购汇带来的“外汇”资产增加和外汇占款投放则与银行体系流动性呈同向变化。由于我国执行严格的财政预算计划,居民和企业支付习惯稳定,年度间 “财政存款”与“流通中现金”变化非常小,规模很稳定,但在同一年内,月度间波动较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临时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