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世行国际比较项目报告高估了中国经济规模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作者:牛犁 时间:2015-02-15

近日,世界银行2011国际比较项目(ICP)报告,将中国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PPP)较此前调高了约20%,致使部分国外媒体简单地据此推算,中国GDP总量将在今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从而打破自1872年起140多年来美国一直保持的桂冠。可谓新闻噱头十足,然而,世行报告低估了中国的物价水平,导致高估了经济规模,并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特别是中国仍然有上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在许多领域是典型的“总量大国,人均小国”。

一、世界银行调高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经济规模

430,世界银行发布《购买力平价与世界经济实际规模—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结果摘要报告》。根据该研究项目,2011年中国“购买力平价”(PPP)转换系数为1美元相当于3.506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这一结果较此前世行、IMFOECD等国际机构采用的2011年中国PPP转换系数(1美元相当于4.23元人民币)调高了约20%,因而使中国经济总量被明显放大。据此计算得出2011年中国GDP13.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87%,占全球经济总规模的14.9%。而当年汇率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6.46元,按汇率法计算中国GDP7.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47%,占全球的10.4%

按照此前部分国际机构的预测,按PPP计算的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9年超过美国,按汇率法计算的中国经济规模要超过美国则更加遥远。然而,部分国外媒体根据调整后的数据进行简单推算,2014年按PPP计算的中国经济规模将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作为对真实生活成本的估计,购买力平价(PPP)是比较经济体规模的一种重要方式。国际比较项目统计活动主要用PPP作为转换系数,将各经济体GDP转换为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从而便于比较和评价各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和结构,可以克服汇率法的一些缺陷。根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授权,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覆盖了199个经济体,是迄今对世界各国购买力平价(PPP)的一次最广泛的测算,其结果得益于历次PPP计算活动的若干方法上的改进。

二、低估了中国的物价水平,导致高估了中国经济规模

尽管PPP是各经济体进行国际比较的一种较好方式,但是PPP也具有局限性。PPP转换系数确定的关键在于价格指数。具体到这次国际比较项目的中国结果,中国的物价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只是美国价格的54%,中国价格水平甚至还低于非洲的许多国家。这显然低估了中国的物价水平,导致高估了人民币的购买力。目前,中国的粮食、牛羊肉、汽车、汽油、化妆品、部分奢侈品等商品的价格是比较高的,但世行计算的中国PPP没有充分反映。近几年来,中国国内粮食价格已成为世界粮价的高地,明显高于美国等国际市场价格;中国普通汽油每升高出美国市场近30%;中国由于进口高关税等措施限制,国内化妆品、高档皮包、手表等奢侈品价格成倍于国际市场。特别奇特的现象是,部分产自中国的酒类甚至是部分服装等商品,在中国国内销售价格居然高于美国等市场,要知道出口国外不仅有关税、运输费、保险费,而且由于国外质检严格,产品质量甚至要高于国内。

由于世行此次研究低估了中国的价格水平,也就高估了人民币的购买力,进而导致高估了中国的经济规模。如果按这一数据计算,今年底中国的经济总量有可能会超过美国,但是难以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认同。中国官方也不认可该研究结果,在报告公布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已明确表示,对报告所用的研究方法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意见;对这一项目计算的中国结果,不认可其为官方统计结果。

此外,世行报告对于PPP的局限性作了专门论述。主要包括,PPP数据有抽样误差、统计误差,住房、医疗领域的PPP误差可能较大;不太适用于对差异较大的经济体间的比较;PPP不能用作汇率决定水平等。

三、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量很小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GDP规模达到9.2万亿美元,已占到世界的12.4%,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中国在发电量、工业总产值、贸易总额等一系列重要数据上超过了美国。但是,中国经济的质量仍然远低于美国,中国的先进技术、品牌拥有量、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都与美国有相当大距离。尤其从人均水平来看,中国人均GDP6700美元,不到美国的七分之一,仅为世界平均的60%,即便按照世行最新PPP计算,中国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的75%左右,排在世界第100位附近。

“总量大国、人均小国”的现实表明,中国距“经济强国”还有很大距离。中国的服务业与消费比重偏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均资源水平、人均基础设施不足,人均GDP、人均居民收入等都符合中等收入国家的特征。特别是中国目前仍有上亿人生活在每天约消费1美元的贫困线以下,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由过去的要素驱动型过渡到创新驱动型增长,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未来中国的发展目标将从重视增长规模,转向重视国民福利、重视发展质量、重视产出效率、重视生态环境、重视可持续发展与重视科技创新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