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一向以锐意改革著称的莫迪宣誓就任印度总理。莫迪及其领导的人民党在此轮议会选举中获胜不仅反映了印度民众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强烈意愿,也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印度股市在过去的一周涨幅明显。安保资本投资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奥利弗认为,印度人民党在大选中取得的彻底性胜利,很可能会引领该国走向重要的经济改革时期。此外,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野村证券、英国《金融时报》等机构也纷纷发布研究报告,对莫迪时期的印度经济前景给予积极评价。
在过去的30年间,印度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年均增长率高达6.4%,被誉为“南亚奇迹”。其间,2004年的经济增速更是超过了9%,创下历史新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印度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孟买、班加罗尔等科技创新型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不降反升,反映出印度经济的潜在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据世界银行预测,印度经济增速有望在今年重回6%上方,达到6.2%。除经济增速以外,印度的贫困率、自来水供应率、预期寿命等指标近年来均持续改善。我们认为,持续改革是印度经济长期保持较高活力的主要原因。
印度的经济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总理拉奥力排众议,在执政初期便开启了一轮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此后的瓦杰帕伊政府、辛格政府均继承了拉奥持续推进经济改革的战略,印度经济增长潜力持续释放。印度从1991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及此后历届政府对改革进程的推进被概括为新德里模式,其基本思路是推进经济的自由化,使之更加符合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从改革的具体方式来看,一是在工业政策方面逐步放松传统的政府管制,取消延续了40余年的许可证制度,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二是在国际贸易方面,推行自由化和国际化战略,逐步实现汇率和利率的较大幅度自由浮动,并采取降低关税、对出口企业给予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企业发展出口业务;三是进行外资投资领域的改革,扩大外资可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范围,并允许外资控股;四是对财政金融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是减少政府的干预范围和程度,让市场发挥应有作用。印度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自由化
自由化主要是指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特别是大幅削减生产许可证,放开对大多数商品价格的管制。首先,大幅放宽生产许可证限制。1991年经济改革之后,政府取消了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只有那些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社会稳定和发展、危险化学品、环境保护和上层阶级消费品等项目的生产依然需要持有生产许可证。其次,放松了对于商品价格的管制。改革开始后,印度政府对商品价格的管控逐步放开。到90年代末,已经只有食糖、药品、化肥和石油制品等四类产品的价格依然受到政府的管制。而在瓦杰帕伊执政时期,政府对于石油制品和化肥的价格管制也分别于2002年3月和2006年4月解除。
二、私有化
独立之初,印度选择了混合所有制。在这种模式下,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虽然在事实上得以并存,但公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至高地位受到推崇,而私营经济的发展则受到了许可证制度和政府价格管制的束缚。这种经济模式在独立初期能够更好地调动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经济战略和政策的有效实施,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模式对于私人经济的抑制作用却日渐突出。因此,消除所有制因素障碍成为印度90年代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允许私企进入更多行业。改革前,印度有17个部门只能由国营企业经营,改革开始后,其中的11个部门向私企开放,其余6个未开放的部门都与国防密切相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还鼓励私企进入电力、钢铁、采矿、公路、机场和港口建设以及石油开采和冶炼、电讯、航运等基础设施部门。其次,取消公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建国初期,公有企业在印度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经济的制高点,享受着政府的多项保护和优待政策。90年代的改革大幅削弱了公有部门的垄断地位,只有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的领域继续坚持公有制,并同时废除了政府对公有企业的各种保护性政策,对于出现严重亏损的公有制企业,政府需要及时出资扶持或关停并转。
三、市场化
独立初期,政府一度在印度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经济改革的开启改变了这一局面,使得市场对于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发挥。首先,降低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企业的干预。从“八五”计划开始,印度政府改变了过去对企业直接下达生产指标的做法,转而通过投资、信贷和价格政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引导,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定位制定发展战略。其次,充分发挥小企业的活力。1991年拉奥政府颁布了小工业政策决议,旨在充分发挥小型工业企业在提高产量、增加就业和创造出口等方面的作用。具体措施有:对小型工业企业给予信贷和税收优惠;对小型工业企业实行特殊开放政策,为其引进技术和资本创造条件;改变小工业的定义标准,使更多企业划归在小型工业的范围内等。
四、全球化
印度经济改革的主导者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其中不少人还有海外教育背景。在90年代初冷战结束、全球世界经济秩序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节点,他们敏锐地洞察到急剧变化的外部世界将为印度发展带来机遇,并捕捉到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时为印度经济打开了通往全球市场的大门。印度经济改革中全球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促进出口。政府至1994年已经基本废除了包括出口许可证和定额在内的限制,并实行新的出口补贴政策,对出口,特别是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出口给予刺激和激励。政府对私营出口商、出口加工区内的企业和面向出口的企业给予优惠待遇,极大地鼓舞了出口商的积极性。第二,鼓励进口。政府废弃了对进出口进行严格管理的许可证制度。对于少数不鼓励进口的商品,印度政府采用了对这些商品施加关税的方式来控制进口量。到1994年前后,商品进口许可证在印度完全消失。第三,大幅削减关税。印度政府于1993年签署了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协议,关税由此得以大幅削减。平均进口关税从1991年7月的150%起逐步降低,1992年2月为110%,1993年2月为85%,1994年2月为65%,1995年2月为50%,1996年2月为30%。第四,允许卢比自由兑换。拉奥政府上台伊始即宣布卢比贬值,为印度商品和服务打开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五,对外资开放。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政府允许外国对重点工业项目的直接投资可达到其股本的51%,同时,外资也可以在印度独资兴办企业。1991年印度政府公布的新产业政策取消了投资审批制度,规定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14个行业外,外商对其他所有行业的投资都无需得到政府的审批。
依靠经济改革,印度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当前,印度迫切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使民众在廉政治理、通货膨胀、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看到更多希望。因此,摆在新任总理莫迪面前的挑战仍十分严峻。莫迪在竞选期间做出的承诺能否兑现,将决定印度经济未来能否重拾高增长,以及投资者对印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