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分析我国工业效率下滑原因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张鹏 时间:2017-02-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飞速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在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我国工业效率提升较慢,尤其在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严重,工业生产效率下滑明显。我们使用成本前沿模型,基于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揭示我国工业增长模式的问题和弊端,定量分析了工业效率下滑的原因。

一、我国工业增长具有粗放和低效特征

1978年至2015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736亿元增加到274277亿元,增长15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速高达11%。当前在500多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大约22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超级庞大的工业生产规模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和最大的产品贸易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我国已经是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在很长时间远超其他国家。但是,在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我国工业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大大高于工业化国家,从增长模式上看我国工业化过程是典型的原材料高投入、能源高消耗、资本高积累模式,而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的增长模式。近年来,我国工业效率进一步下滑,成为拖累宏观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原因。

针对我国工业的增长特征,从成本的角度来研究产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借助Malmquist指数思路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构造非参数成本前沿模型,将我国工业成本变化分解为生产规模因素、技术进步因素和要素价格三个方面,并进一步将技术进步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也统称为成本效率)。根据这些因素来分析我国工业增长的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分析我国工业增长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的。基于这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和体系,分析近年来我国工业效率下滑的原因。

二、我国工业成本效率的变化趋势

我们使用1997-2013年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工业成本变化及效率变化。

(一)成本变化与产出变化的关系

测算结果显示,1997年之前,我国工业成本增速快于产出增速,表明经济增长的效率较低,工业化进程的要素推动和投资推动特征较为明显。1997-2007年间,工业产出增速快于成本增速,从生产效率角度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不断加快,经济效率总体呈现提升态势。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工业成本变化与产出变化的关系再次反转,成本增速快于产出变化,表明工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下降。

(二)规模经济的贡献

规模成本弹性反映了生产规模扩大对前沿成本的边际效应,如果规模弹性小于1,产出的增长导致成本节约或较慢的增长,就说明规模对成本具有经济性,相反则说明规模不经济。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工业规模弹性在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小于1且逐步减小,说明规模经济对经济的贡献在增加。但在2005年之后,规模弹性不断增大,目前已经大于1,说明整体上看我国工业规模偏大,成本效率较低。

(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前沿技术进步,是指在保持成本效率、生产规模和要素价格不变条件下,因技术改进使得前沿成本降低的比率。从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给企业带来的激烈竞争是前沿技术进步的市场压力,而全球化与外商直接投资是前沿技术进步的外在源泉。中国加入WTO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及质量要求,同时外商的大举进入极大地加快了技术升级步伐。根据测算,2005年之前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成本节约贡献较大,减少了15%左右的企业成本。但在2005年后,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成本节约贡献变小,仅仅节约了企业8%的成本。

(四)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本效率。企业根据劳动和资本的价格确定其使用量,以达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目标。实际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量可能偏离最佳水平,造成成本上升,这就是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测算显示,2005年前我国工业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大约节约了整体工业成本的25%,是推动工业及宏观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但在2005年后,资源配置效率大幅下降,造成我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缓慢。

由于成本效率取决与技术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的综合影响,因此从成本效率的分解情况来看,2005年前我国成本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效率不是成本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个别年份,相对于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部分行业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整体上出现倒退现象。2005年后,我国工业要素配置效率下降较快,而技术效率提升不足,造成成本效率整体下降。

三、当前我国工业效率大幅滑坡的原因总结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工业成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及测算,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近年来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总体上出现停滞或倒退。因此,重视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工业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是解决我国增长迟滞问题的有效手段。

第二,规模经济贡献下滑。我国工业经济在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之后有可能已达到或接近“饱和状态”,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较为突出。当前对工业需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通过化解过剩产能来提升经济效率。

第三,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自于成本效率的提高,而并非技术进步因素。未来我国企业应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建立促进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增加R&D投入,提升前沿技术进步。并通过大力促进“双创”,培养创新活力。

第四,我国工业成本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要素配置效率的上升,而并非技术效率。这说明我国工业技术效率水平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应当通过先模仿、后创新的途径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科技,重视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的关系,以对外引进技术来带动自身的技术创新潜力,最终走上原创性研发的道路,而不能单纯地重复引进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