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为何要转向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邹蕴涵 时间:2017-02-23

近日,央行表示,2011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并适应资产多元化的趋势,央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这是我国央行监管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本文将据此回答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五个问题:宏观审慎监管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史?为什么要从微观审慎监管转向宏观审慎监管?我国为什么要转向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宏观审慎监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一、宏观审慎监管是什么?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主要国际监管组织,还没有在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上达成一致意见。纵观各类定义,可以将宏观审慎监管看作是一种从整体金融体系视角出发,以降低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的维持金融稳定的监管方式。

最终目标与操作目标。从最终目标看,宏观审慎监管旨在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同时减少或者避免金融体系不稳定带来的宏观经济波动。从操作目标看,宏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如何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防范金融机构间相关的、共有的风险,二是防范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间相关的、共有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现代金融机构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类别风险以及机构之间业务交叉所导致的间接风险。而金融体系的特性够够在经济繁荣时提升系统风险,在经济不景气时“雪上加霜”。抑制体系内部的顺周期性以提高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衰退及其他负面冲击的恢复能力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就成为另一个监管目标。

监管工具。宏观审慎的主要监管工具根据各国际监管组织要求和各国实践的不同而不同。总的来说包括三大类。一是信贷相关的工具,包括LTV上限、外币贷款上限等;二是流动性相关的工具,包括准备金要求、限制期限错配等;三是资本金相关的工具,包括逆周期资本金要求、动态准备金要求等。

二、宏观审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史?

“宏观审慎”(macro prudential)作为专业术语首次在国际范围内是在19796月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前身)的一次会议中。这次会议提出:“我们所关注的微观经济问题中的微观审慎问题,一旦开始融入宏观经济问题时,就应该被称为宏观审慎问题。我们对宏观审慎问题保持合理关注,并把这些问题与我们关注范围内的宏观经济问题联系起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将宏观审慎监管再次带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广泛引起金融监管者的重视。1999年后,国际金融界展开了对宏观审慎指标评估的研究,并在针对一些金融部门评估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指标开始成为评价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强健程度的重要指标。2000年,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Crockett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成为宏观审慎监管概念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真正将宏观审慎管理从理论界拉向监管实践。微观审慎监管所出现的问题让宏观审慎得到空前重视。在实践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防范、银行资本标准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影响以及对与宏观经济相关联的金融系统风险性的监测尤其受到关注。

目前,国际监管组织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推出的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角度的巴塞尔III协议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里程碑式文件。与基于微观审慎角度的巴塞尔II相比,巴塞尔III从微观审慎角度加强了对资本数量、质量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从宏观审慎角度,引入了针对系统性风险时间维度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资本留存缓冲、杠杆率要求。同时,引入了针对系统性风险横截面维度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附加,并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如此扩大了的监管范围正切合了宏观审慎监管中对“系统”问题的重视。

三、为什么要从微观审慎监管转向宏观审慎监管?

十年间的两次大型金融危机让监管者再次深刻认识到随着金融体系架构的不断变化,监管理念也应随之改变,否则将出现监管滞后乃至带来重大危机。从微观审慎监管转向宏观审慎监管,体现了两个监管思路的变化。一是对整个金融体系发展方向的再认识。“大萧条”直接催生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同时确立了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滞胀”(stagflation)现象提出了对凯恩斯主义的质疑,同时也带动金融业回归混业经营;新世纪以来,金融机构发展混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仅仅从分业监管角度出发的监管思路已经难以达到良好成效。

第二个监管思路的变化在于对微观活动加总的合并谬误有了更深认识。如同人们在对微观理性个体的行为加总后果的争论一般,在金融市场上,个体行为的理性并不一定带来集体行为的理性。在分业经营模式下,各金融机构从事相对单一领域的交易业务,金融机构自身风险较大,但由于机构间关联性较低从而带来系统性风险存在可能性较小。但随着混业经营模式的不断发展,各金融机构关联性较高,自身风险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分散给其他机构。这种风险分散行为对于单个金融机构来说,是理性的,但是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来说,集体一致的行为将带来整个系统的不稳定。这就是可能出现的“合并谬误”。

宏观审慎监管与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有很大不同。一是监管目标不同。宏观审慎监管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风险,目标是降低金融市场萧条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损失。而微观审慎监管主要考虑金融机构的微观经济行为,其主要目标是降低单个金融机构失败的可能性,以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二是对风险的认识不同。宏观审慎监管认为风险具有内生性,金融机构的集体行为能够影响整个金融体系乃至系统性安全。微观审慎监管本质上假定风险外生,单个金融机构受相对规模所限,其行为不能够影响市场价格、经济活动以及系统性风险。三是监管体系视角不同。宏观审慎监管首先考虑整个金融体系可接受的极端损失额度,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每个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边际贡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体系。而微观审慎监管却是自下而上的,它认为确保单个金融结构的稳定,就能够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

四、我国为什么要转向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虽然在1998年和2008年,我国并没有爆发重大的金融危机,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金融体系并不是没有可能遭遇系统性风险。

一是银行业与房地产业、地方政府隐性担保的产能过剩行业的关联较为紧密,在产能过剩矛盾不断积累、地方政府财政体系改革以及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的状况下,风险暴露必须引起关注。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未彻底实现,利率“双轨制”下带来的套利空间仍然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这些企业都存在着较严重的融资难问题,大量影子银行或者类影子银行的应运而生、快速发展,在监管滞后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及银信合作、券商通道的火爆、私人借贷行业的乱象暴露出了很多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建立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有利于我国利用更有效的监管框架分析、研究和化解我们遇到的金融体系风险,有利于监管当局站在整个金融体系的层面上考虑监管问题,以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五、宏观审慎监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正如上所述,对宏观审慎管理的定义和工具仍然存在认识差别,但是总体上看宏观审慎监管经常使用三类工具。这三类工具对货币政策将有一定影响。

逆周期资本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能够增强金融体系的弹性,并降低信贷周期。如果遇见金融危机,那么出于机构自身的理性行为,银行降低对实体经济信贷的供给,即便货币政策利率大幅度下降,也难以促使银行放贷。逆周期资本缓冲带来更高的资本缓冲空间,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供给的传导渠道保持通畅。即当执行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时,用来抵消更严格的信贷条件的货币政策的需求降低。

LTV比率限制政策。LTV比率限制政策能降低房地产投资和住户消费对金融冲击的反应,部分缓解了金融体系顺周期性自我加速机制。有了LTV限制,部分的替代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不用在经济繁荣时仅仅通过货币政策来降温,实施过紧的货币政策。同时,IMF的研究发现,较低的LTV值也会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准备金要求。这是宏观审慎政策影响信贷的工具。当准备金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准备金要求相当于对贷款进行征税,进而加大存贷款利差,降低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供给,从而实现对信贷行为的影响。同时,研究发现准备金要求的上升会导致汇率贬值,影响一国的资本流入。

总体来说,三种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都对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看,能够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的实现成效。当然,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都有不同,在实践中,可能出现更多值得研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