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贡献率下降基本情况与成因
消费贡献率主要反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消费需求由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两部分组成,居民消费是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上年下滑1.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二、三季度消费贡献率下滑趋势极其显著,其中二季度消费贡献率由一季度55%下滑至45.2%,三季度为45.9%。导致消费贡献率下降,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体制性因素也有偶然性因素。
从长期、体制性因素看消费贡献率下降的原因:一是消费需求属于稳定变量,受居民收入、消费心理、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政府对其干预程度和效果有限;而在当前我国储蓄率高企的背景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并且在现有体制下,投资需求的可控性较强,政府可以在经济衰退期通过引导扩大投资需求,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也可以在经济过热阶段适当抑制投资需求,防止经济运行风险。2013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政府适时扩大投资规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投资贡献率相应提高,消费贡献率相对下降。二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直接关系到消费需求增长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除个别年份外,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速,同时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也较为缓慢。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是造成消费贡献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收入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一方面高收入群体由于财富迅速累积导致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另一方面具有极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低收入群体没有购买能力,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四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体制转轨阶段,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突出,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居民住房、医疗、教育等负担加大,这些因素对居民现期消费存在抑制作用。
从短期性因素看消费贡献率下降的原因:一是前些年政府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十八大后中央提出“八项规定”等严格公务消费的规章制度,对于抑制不合理消费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餐饮、礼品、庆典等消费需求有所下滑,下拉了整体消费增长。二是2013年处于经济下行阶段,企业经营困难,就业与收入受到影响,居民消费预期较弱。三是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立竿见影的刺激消费政策退出,鼓励信息消费等扶植新型消费的政策显效存在时滞。
二、消费贡献率下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消费贡献率下降不会导致突发性风险,但会在较长时间内导致结构失调,主要表现为:
一是消费贡献率持续下降可能导致结构性失衡更加严重。消费需求不足,消费贡献率下降,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更加依赖投资与出口需求。当前我国重化工业以及部分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钢铁、水泥、造船、光伏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严重偏低,大部分国有企业利润率处于历史低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在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内市场难以消化庞大的过剩产能,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各种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难以扩大出口,经济增长只能依赖投资拉动,从而进一步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衡的状况。由于经济领域缺乏新的增长点,部分投资将继续流入已经严重过剩的行业之中,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和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扭曲。
二是消费龙头市场——房地产市场销售下降可能引发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8%,上年同期为增长37.1%;销售额下降5.2%,上年同期为增长61.3%;按照住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商品房价格下降1.5%,而去年同期为上涨17.7%。同时,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分化现象严重,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甚至也出现降价促销、以价换量的情况。如果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的趋势持续下去,且调整程度加深,不仅将引发金融风险,而且可能触发财政风险。2013年新增贷款中27%投入了房地产市场,金融机构表外业务90%左右进入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将引发金融机构大规模呆账坏账,存在资金链断裂、金融系统违约风险上升的压力。此外,在当前实体经济增长动能偏弱的背景下,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地方政府债务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调整将引发土地需求减少和地价下降,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锐减,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困难、负债率急剧上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同时外部需求严重下降,将增加存货积压,影响企业增加库存意愿,进一步加剧经济总量供求失衡的矛盾,不利于经济企稳回升。
四是消费需求与第三产业密切相关,消费需求不足将影响服务业发展,可能导致三次产业结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