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科技创新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处处长、研究员胡拥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产业发展面临“高端突破压力”“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破局的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一方面是存量的挖潜,通过新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在传统产业里面培育出来新的产品、新的品牌、新的质量、新的业态、新的模式。
另一方面是增量的拓展,推动前沿的技术变成实验室的样品,再到小试中试的产品,最后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一批新的“百千万”亿级的新支柱产业与产业集群。
南方日报:广东的科技产业实力不俗,强在技术转化,而在基础科研、原始创新等方面还可以如何提升?
胡拥军:广东发挥应用创新优势建设大科创转化孵化体系,牵引带动基础创新等创新全链条发展,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一是以应用场景优势带动培育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要依托大规模区域市场、大纵深经济腹地、最完备产业配套、多样化应用场景,快速整合优化不同生产工艺组合、不同生产环节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熟化、产品中试、早期市场、产业转化等全链条支撑。二是以制度优势鼓励科创成果研发与转化。要抢抓机遇推进“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持续擦亮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率先突围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制度性创新,通过“大水养大鱼”“活水养大鱼”,激发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三是以人才优势厚植发展创新澎湃动能。广东研发人员数量约占全国1/7,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7.6万家,数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广东要充分激活创新人才动能,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优化“引育培留”全流程,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
南方日报:最近,杭州等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备受关注,对广东有怎样的启示?
胡拥军:广东近年来也涌现出一批优秀创业者。要进一步留住和吸引以AI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创业者,下一步要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打破三个创新陷阱,一是“重硬轻软”,AI等数字技术的发展表明,科技创新不能只投资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备,还要高度重视软件、算法和数据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二是“抓大放小”,培育创新型企业不能仅仅盯着“顶天立地”龙头企业,更要重视“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从金融、数据、算力、用地等各方面降低创新门槛。三是“重引轻培”,创新人才的集聚不是政策优惠的“算术叠加”,而是创新生态的“化学反应”,在适宜的发展环境培育下创新会发生自驱动、自组织、自涌现。下一步,广东可率先实行面向“科创无人区”的制度改革,建立“投资于人”的科研创新模式,搭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合作机制,“广”聚英才打造真正的全球科创高地。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