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重庆经验”及对后发地区的启示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肖若石 时间:2017-04-30

作为一个要素禀赋匮乏、地处内陆腹地、长期发展滞后的地区,重庆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特别是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呈现着一枝独秀的经济增长态势,这证明重庆的发展是一个区域增长的成功范例。认真总结重庆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后发地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重庆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举措

1、实施均衡的发展战略

从产业发展看,2015年一、二、三产业的增速分别为4.7%11.3%11.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9%6.0%8.3%。相较于全国重庆的增长更为均衡,特别第二产业,重庆的增长速度接近全国的两倍,在我国第二产业整体增速下滑的大环境下保持了一枝独秀的增长态势,成为支撑重庆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石。这种均衡的发展态势源自于重庆耦合的区域产业布局,自2013年之后重庆实施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将所辖的38个区县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功能拓展区(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城市发展新区(主要发展工业)、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生态保护区)。随着五大功能区战略的实施,重庆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差异发展、联动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更为均衡。到2015年,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0%以上,都市功能拓展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60%,城市发展新区工业投资占比在60%左右。从投资和消费看,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但从结构上讲,接近一半是投向了房地产、交通与基础设施领域,重庆的高投资本质上是弥补长期以来投资匮乏的欠账,直到去年重庆人均资本的存量才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重庆在着力拉动投资的同时也采用各种手段促进消费,升级型消费和新兴消费大幅增长,2015年消费增速为12.5%(全国平均水平为11.7%),高于全国增速0.8个百分点。尽管投资和消费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但两者协同发力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2、弥补发展中的短板

长久以来制约重庆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其次是产业现代化程度较低,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最后是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明显。针对这三个方面的短板,重庆市政府用十年的时间循序渐近的破解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成功地将制约发展的劣势转化为一定的比较优势,奠定了重庆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历届重庆政府均把提升交通运输水平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加交通领域的投资,从2003年的以高速公路为主的“二环八射”建设到当前的“铁公水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庆把山水环绕的地理劣势,成功地改造成了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由于建国之后的“三线”建设,重庆的传统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高,十年之前重庆的产能过剩现象就已经出现,产能利用率排名全国倒数5位。重庆没有像东北地区一样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政府严格限制过剩产能,“十二五”期间共淘汰水泥1740万吨、焦炭330万吨、铁合金34万吨,过剩产能行业收入占比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10%。与此同时重庆将高新技术替代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突破口,培育了电子信息、生物医疗、新能源等多个新兴支柱产业,截止去年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超过50%,一跃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改实验区,其主要的做法是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抓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使得400万农村户籍人员转为城市户籍,并且在户籍变更的过程中实现了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五个一体化。通过这项改革,进一步释放了重庆的人口红利,为重庆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创新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

重庆在积极调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方面取得许多成功得经验,在重庆政府推动的100多项改革中,以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与土地交易制度(地票)最具有代表性。重庆利用产权转让、经营权转让、委托运用、股权合作等多种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领域的建设与运营,通过PPP投资模式,将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转化为项目公司的企业债务,这种做法既增加了投资总额,又减轻了政府的债务压力。当前重庆PPP项目共计投资了2600亿元,以政府出资30%计算,撬动社会资本1800亿左右,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约为12%。重庆的政府债务比重也持续下降,以政府债务/地方各项财政收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指标计算,重庆仅为59%,是全国政府负债水平最低的省市。地票交易是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所产生的指标,在农村土地交易所进行一级市场拍卖。这种以市场竞争的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制度,更好的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在价值,有效缓解土地供应的结构性矛盾。重庆累计交易地票17.2万亩、交易总额为344亿元,地票交易的起拍价从2008年的4万元/每亩,上涨到了20万元/每亩。此外由于地票是具有抵押融资功能的有价凭证,当地票价格信息传导至其他领域,地票价格就成为农村用地抵押的贷款评估参照系,有利于促进农村融资的发展速度,目前重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达到803亿元,是全国各省市发展最快的地区。

4、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近些年来重庆对外开放程度迅速提升,贸易依存度与外商直接投资10年间分别增长了2倍与5倍,进出口贸易额在内陆地区排名第一,重庆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开放的新高地。重庆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建设。首先是交通枢纽建设,从水陆空三个方面打造了通向世界的大通道、大枢纽,重庆的港口年吞吐量从2万个集装箱提升到了100万个集装箱、铁路运输从300万人次提升到3000万人次、机场的旅客增长率排名世界第一。此外重庆利用现有的铁道线路打造的渝新欧快线,将开放的辐射半径经欧亚运输走廊直达欧洲市场腹地,重庆到欧洲的货物运输成本下降了30%左右,使得重庆成为了西部地区对欧开放的桥头堡。其次是在做好对外开放的基础性建设之后,重庆又提出了“三个三合一”(形成水陆空三个国家级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三个保税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在吸引外资方面,重庆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FDI的溢出效应。重庆在吸引外资投资某一产业时,不仅仅局限于装配领域,而是从研发、零部件制造到销售、结算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这使得FDI的溢出效应会扩散到整条产业链当中。

5、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重庆历来重视民生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民生投资占财政预算的比重在全国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多项民生领域的改革中保障房体系建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重庆是全国首推“公共租赁房”建设的地区,此后不断拓阔保障范围,形成了“5+1的保障房模式(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危旧房改造、城中村改造、农民工公寓、公租房),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双轨制”的保障房供给模式(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并行),最终形成了中低收入人群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到2015年重庆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30%,高于全国20%的目标。保障房的资金只有三分之一依靠政府投入,其余依靠社会融资筹集,除银行贷款外,还有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信托公司等参与筹措。通过保障房体系建设可以看出,重庆政府除了自身不断扩大公共品的供给范围外,还通过撬动社会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使得社会的分配更为公平公正,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重庆经验对后发地区的可借鉴之处

1、以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在新常态之前的发展阶段,我国普遍采取了赶超与比较优势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增长,这往往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东部发达地区凭借着雄厚要素禀赋和政策优势,可以较为顺利的调整这种失衡,而对于后发地区而言产业发展失衡的调整就比较艰难。东北当前经济断崖式下跌,并且很难在短期内调整产业结构,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重庆的经验证明,在经济新常态下,后发地区应摒弃传统的从二产到三产的发展路径,转而施行一、二、三产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进行全产业的空间布局,实现产业的均衡发展。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空间的产业选择尤为重要,做好产业发展的“减法与加法”对未来5-10年将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一定要严格限制,对未来有良好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引进和积极培育。

2、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当前政府对市场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小,已经无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是社会发展大包大揽,因此要积极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推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庆的经验表明,后发地区的政府应当把相对稀缺的资源(土地、矿产、自然资源)交由市场配置,这样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并且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到该地区的建设中。同时后发地区应积极以PPP或其他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缓解资本匮乏与投资需求较高之间的矛盾。

3、加快补齐自身在发展中的短板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主要任务中,政府与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而补短板往往被忽视,但真正制约一个地区发展正是由于短板效应造成的。从重庆的发展经验看,正是由于将困扰自身发展的三大短板补齐转化为自身的比较优势,才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重庆所存在的三大短板在中西部的后发地区比较有代表性,因此后发地区补短板的着力点应在加快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三个方面。

4、要加大投资力度、重视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

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强调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但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应该采取差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东部已经具备了驱动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可以逐渐降低要素投入,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而从重庆的经验看,中西部后发地区还应坚持赶超战略,增加投资与资本积累,才能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缩小区域间的不平衡。此外尽管当前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这是因为投资主要投向了交通与基础设施领域,这种投资短期内很难有效刺激经济增长,但从重庆的发展经验看,长期而言这些资本积累是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