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的转变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陈彬 时间:2015-05-1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村地区生活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无法改变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的基本事实,众多的人口必然需要一定数量的能源消费来支撑。在农村地区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能源消费水平也会逐步与城市居民趋同。近几年,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增长势头强劲,人均能源的消费增长率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其能源消费的水平与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城镇化的发展将极大地激发我国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潜力,因此,需要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变化予以关注。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能源消费的阶段性

(一)初始阶段:供给决定型阶段

农村能源消费的初始阶段可以归结为是供给决定型的阶段,这一阶段农村地区居民的主要能源消费品种是秸秆、薪柴或者当地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能源资源(如煤炭资源丰富地区的农户使用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品种、水能资源丰富地区的农村开发了小水电等)。由于这一时期,能源处在计划供应体制下,商品性能源的供应受到限制,农村地区没有什么可供选择的能源品种,因此农民只能依赖于当地既有的资源进行能源的获取和利用,这一阶段即使农民想有不一样的能源品种需求,也由于能源供给的制约而无法实现。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产出较低,可获得的秸秆资源数量有限,因此该阶段的能源供给往往无法满足农村地区人口快速增加的能源消费需求。在这种短缺的状况下,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农业劳动力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例如家庭成员每年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拣拾薪柴或者煤炭。并且这一阶段的技术水平较低,能源是粗放式地利用,使用效率很低,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为了获取更多薪柴造成树木的过度砍伐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过渡阶段:需求导向型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农村内外部环境的逐渐变化,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也从供给决定型的阶段逐步过渡到需求导向型阶段。在这一阶段,虽然传统的秸秆、薪柴和煤炭消费在农村家庭的能源消费中仍然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沼气消费、电力消费、天然气消费、成品油消费等新的能源消费形式也开始在农村逐步使用和推广开来。根据中科院地理所对1998年农村地区人均能源消费的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能源消费品种多元化的特点。这时农村地区的秸秆、薪柴和煤炭消费仍然占到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分别占总的能源消费的33.68%23.04%32.01%。电力消费、成品油消费、沼气消费、液化石油气消费等虽然所占份额较小,但总的而言,农村地区可供选择的能源品种增多了。

在这个阶段内,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村村通公路的实施使得能源企业的供应能够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村村通电项目的施行让更多地区的农户能够使用上电力资源;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的扶持激发了农村居民建设和使用沼气池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秸秆资源极大地丰富。此外,在能源领域还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原先被计划严格控制的能源消费品种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决定的方式进行消费和供应;1998年在农村地区实施的以改革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和城乡电力同网同价为主要目标的“两改一同价”在保证农民能够获得充足的电力能源的同时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价格。所以,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变得充足,农民的能源消费需求被激发出来,能源消费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

(三)最终阶段:供需适应型阶段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贯彻实施,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首先是农民的消费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能源消费的供给决定阶段,由于没有什么可供选择的替代能源,这时农民主要考虑的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源资源;当进入能源消费的需求导向阶段后,农民在考虑能源的可获得性的同时,还会考虑到消费某种能源是否经济、是否方便使用以及是否舒适等;而当农村的能源消费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后,节约环保理念的融入将使得农村的能源消费更加趋向于资源节约型的消费。在这一过程中,农村能源的供应品种和数量是在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适应中协调发展的。

在这个阶段,还存在着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的需求对城市地区能源供应的主动适应与被动适应的过程。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而言,在能源品种的供应上会存在一定的限制,例如城市地区无法使用薪柴、秸秆、沼气等能源进行消费,所以可以说城市地区的能源消费是一种供给约束型消费。大量农民工到城市生活定居,他们逐渐接受了城市地区的能源消费模式,因此他们的能源消费需求就自觉地适应了城市地区的能源供应体系。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城市郊区或者城乡结合地区被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之中,这些地区的农民也不得不在新的环境条件下选择消费能源,因此他们也被动适应了这种变化。所以,未来农村的能源消费就是在能源消费需求和供给的不断适应调整下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