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新常态下经济领域中的新模式与新产业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闫敏 时间:2015-05-15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对中国经济首次定义“新常态”。此后,在重要场合,习总书记再次提及“新常态”:“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新常态”从经济、社会、环境、能源、文化等各种角度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新常态背景下经济领域将发生哪些重大变化?与“新常态”相适应的新模式、新产业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笔者认为,分析“新常态”必须从经济角度切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是社会、民生、改革、环境等众多领域“新常态”的基础与关键。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要而言,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下台阶,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切换是新常态的核心要义。

(一)“新常态”的产生

我国人口红利减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投入边际效率递减,“入世”效应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减弱,上一轮改革驱动力逐步消失的影响下,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出现回落,低于两位数的速度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这一方面是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呈现断崖式下跌,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形成显著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当前各种要素贡献水平已经呈现边际效益递减趋势。从实际情况看,2007年我国GDP增长14.2%,今年上半年增长7.4%,回落幅度将近一半;2007年二季度当季增速达到15%的高峰,此后最低季度增速一度降到6.6%

(二)正确认识“新常态”

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经济增长的“新常态”绝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如此简单,它体现在众多方面,具有多维特征。

第一,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今后需要适应“新常态”,但中国的增速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相比较,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当前美国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重构步伐缓慢,社会需求动力不足,经济增长仅能维持2%-3%左右的水平;欧元区受困于主权债务危机与财政风险,GDP增速以摆脱负增长为重要目标;新兴经济体中的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年均增长4%-5%已经难能可贵。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范围内仍然属于“高速度”。

第二,“新常态”是追求质量与效益的常态。我国经济增速回落,既受客观条件决定,也有主动为之因素。当前经济领域积累的产能过剩、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维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通过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内需拉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节约资源和降低能耗推动。“适应新常态”正是从国情出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扶持新兴产业,治理生态环境,实现GDP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的“新常态”。总体来看,新常态下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二、新常态下的新模式与新产业

伴随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调控模式、产业发展、需求结构等方面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新常态下的新模式

“新常态”包含众多新模式,本文主要从调控方式、需求变化、能源发展三大维度进行概括。

——宏观调控的新模式。适应新常态,以“定向调控”为主的模式成为调控新常态。国务院今年多次表示,不采取强刺激,而是精准发力,定向调控,在保证完成今年主要经济目标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现长期中高速增长。宏观调控思路由原来的“总量管理”向“结构调整”转变,调控目标将短期经济稳定与长期潜力释放相结合。定向调控的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重点问题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找准“靶点”,不搞“大水漫灌”,而采取“点灌”、“滴灌”。上半年,针对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偏高等实际情况,以定向降准、定向投资、定向刺激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需求结构的新模式。1978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实际年均增速14.1%,高出GDP增速4.3个百分点。高投资必然带来高资本积累,这是我国过去三十余年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但是时至今日,由于我国大部分产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继续扩大投资,只能加剧过剩产能,投资的边际效益出现严重递减。并且,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绝对下降,伴随人口结构的变化,储蓄率将逐步回落,投资增速将放缓。而且由于国际市场争夺加剧、贸易投资规则改变,出口需求有所减少。我国需求结构将由原来的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同拉动,尤其是消费需求在三大需求中贡献从长期看将不断提升。消费需求成为三大需求中的重要动力是需求结构变化的新常态。

——能源发展的新模式。伴随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及全国经济、产业发展方式转型,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正在孕育着新的革命。未来能源发展将在现有的框架下,向清洁化、节约化、高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分布式能源供给体系的建设、城市能源系统集成、可再生等新型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推广与新能源汽车普及等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与利用的新模式。

(二)新常态下的新产业

——服务业将成为主导产业。我国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关键时期。尽管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但是工业占GDP比重的峰值已经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在GDP中的占比逐步提高,2006年达到42.2%的高峰,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外部冲击与内部要素结构转变的双重作用下,工业比重持续下降,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4上半年延续了这一趋势,三产比重超过二产1.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正在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新产业与新业态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新四化”不仅涉及到生产领域,而且涉及到生活领域。“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孕育出一批新兴产业。通过信息化对工业化进行改造、解放工业领域劳动力、提高工业科技水平、缩短产品周转速度、促进工业生产效率提升已经成为工业发展主流,并有力支持了相关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购物、智能装备、机器人等一大批新兴业态的兴起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