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增速呈现出趋势性放缓态势,经济转型的压力明显加大、动力不断增强、条件日趋成熟。全球经济也面临着再平衡的结构调整趋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当然也存在不少挑战。
一、全球经济再平衡倒逼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着较好的机遇。一方面,虽然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但仍保持温和复苏的态势,这为各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形成了全球范围调结构的大环境、大趋势。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分水岭,全球经济失衡格局面临强制性调整,危机使得欧美等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的状况被迫作出改变,并主动采取“再工业化”战略重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经济低迷时期,各国普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就意味着我国外部需求发生趋势性减弱。因此,全球性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以及再平衡战略倒逼我国内外需经济结构做出调整。
二、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为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国都加大了新能源、低碳技术等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着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球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3D打印等新一轮技术创新孕育着重大突破,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在3D打印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这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另外,目前我国中低端制造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再从发达国家引进中低端技术的迫切性明显降低,而发达国家对高端技术从来都是严格控制的,我们很难引进。全球高端先进技术发展的这种特点,迫使我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因此,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以及我国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努力,将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良好的机遇。
三、当前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了结构调整的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短期内政治周期支持基建投资和去库存周期趋于结束等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保持缓中趋稳的增长态势,国民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上半年中国GDP增长7.6%,仍在7.5%的调控下限之上,连续五个季度在7.4%-7.9%之间运行,稳定性显著增强;新增城镇就业高达725万人,外出农民工增加444万人,就业形势比较稳定。消费物价温和上涨2.4%,较3.5%的调控上限有较大距离,便于释放调控政策空间。特别是近期中央从市政基础设施和节能减排投资、信息消费、健康消费、进出口贸易便利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免小微企业税费等方面采取微调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固了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的宏观环境。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合理区间运行,守住了“上下限”,将阵痛降到低点,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四、全面启动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为调结构创造了良好机遇
我国经济领域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的结构问题和矛盾,都与体制机制僵化、改革滞后密切相关。当前,在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情况下,中国各领域改革进程明显加快,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增长动力、改善微观环境。一是电煤、成品油以及天然气等资源价格改革提速。二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研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等。三是积极推进资源税、环境税改革,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酝酿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等。四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等金融领域改革。五是已经连续分四批下放和取消投资项目审批权,加快推进简政放权的行政改革。此外,以户籍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城镇进程,研究土地流转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等。因此,各领域改革提速有助于破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五、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
在经济增速趋势性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一是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二是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东部地区正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三是产业转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因此,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