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6%,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7月份,工业、投资、外贸等主要经济数据略有改善;物价温和增长,实现全年3.5%“上限”目标几无悬念。国务院常务会议与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克强总理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要发挥促改革对稳增长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在营造公平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上多下功夫,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如何把握当前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未来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在哪里?宏观政策稳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何在?
政府对于未来宏观调控方向的把握,主要基于对当前经济运行态势的判断。保住“上限”,守住“下限”,实际上是重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即GDP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低于4.6%。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复苏的交织阶段,经济增速下行有其内在客观规律。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宏观调控目标来看,我国经济运行尚处合理区间,因此,决策层定调宏观经济政策以稳定为主基调,通过盘活存量、推进改革、释放红利,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政策稳定不仅有利于增强发展信心,而且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
第一,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有助于合理引导社会预期,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7.5%,已经达到政策目标的“下限”,据此,市场揣测未来一段时期,宏观调控会否将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实际上,尽管国民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在国内经济潜在增长水平放缓的趋势性规律下产生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基数日益庞大,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工业、服务业生产,以及投资、消费与外贸增长的要求与前几年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当前中国入世红利消减、人口红利下降、资源环境压力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已经由较高水平逐步回落,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十八大以来,政府对于经济调控的执政方针重点进一步由“强调增长速度和规模”转变为“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不片面追求GDP数据,同时也不无视GDP增长,摆脱“唯GDP论”的藩篱,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这是我国政策取向的根本转变。
宏观调控如果无视国际经济大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继续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拉动增长,造成的结果只能有两种:一方面,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通过刺激总需求为手段的需求管理已经几近极致,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导的政府投资边际效率递减,对国有企业实施隐性补贴造成企业活力日趋减弱,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被“有形之手”所取代。即使经济在强力刺激下出现短暂拉升,但这种增长不可持续,结果只能是得到的成效更小,付出的代价更大。另一方面,受政策信号影响,社会预期更加悲观,对本已疲弱的实体经济进一步失去信心,部分企业将资金抽离生产领域,民间投资更趋谨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运行,系统性风险持续上升。
宏观政策的稳定正符合了新一届政府的“底线思维”与“合理区间论”。对于企业家与投资者而言,合理的经济增长与宏观形势预期,是进行投资与生产经营的基础,任何短期的强力度刺激行为将打乱企业与投资者的规划,导致一窝蜂式盲目上项目与上产能。这些为谋短期利益形成的投资与产能将进一步深化经济领域本已十分严重的产能过剩矛盾,并迅速被萎靡的市场所淘汰,同时加深宏观经济的波动。因此,“合理区间论”意味着,只要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则调控的重点以调结构、促改革为先,为经济发展添加后劲;经济增长滑出“合理区间”,则调控以稳增长为重,通过经济政策的适度预调微调,使经济运行回到合理区间。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使市场有稳定的预期,才能为改革红利的持久释放提供良好环境,实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
第二,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不代表“不作为”,而是在调结构的前提下,选择重点领域出台稳增长措施。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当前政策的主基调,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经济增长回落听之任之。实际上,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维持当前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方面政府已经有所动作。
一是培养内生动力,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推动公平税负是我国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企业活力、“稳增长”的手段之一。7月24日的国务院会议提出,通过调整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财政资金,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按照公平税负原则,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根据调查,发达国家中小型企业占比达到90%以上,是国家各项经济政策扶植与鼓励的重中之重。我国这一比例较之发达国家略低,但当前小型企业发展亦呈迅猛之势。小微企业不仅是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代表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但是小微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承担的融资成本、得到的财税优惠却明显不及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同时没有与个体工商户一样享受到免税待遇。对小微企业减免税费,是“优先实施对短期增长有效果的长期转型政策”,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保护民间资本,支持短期经济增长与就业稳定,实现长期战略转型目标。
二是着眼“内需红利”,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开放与应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以及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信息消费渐成时尚,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政府未来着力推进的重要内容。信息消费不仅涵盖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管理消费等众多领域,同时还涉及到经济运行中投资、产业、技术等各个方面。信息消费的壮大与繁荣将有力推进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播报道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吸引社会投资与民间资本向高层次产业转移,形成新的消费与投资增长引擎。
三是通过创新驱动,扶植培育新兴产业。创新驱动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方面,年初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先后颁布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等一系列推动创新的纲领性文件,扶植新兴产业,支持企业创新活动。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上,政府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并从五大方面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在当前国际气候变化备受关注,我国资源环境要素稀缺程度提高,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而且会拉动有效投资,带动新兴产业成长,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有利当下,惠及长远的重要举措。
四是发挥市场作用,加强薄弱环节,提振投资与外贸需求。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未松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受政治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政府换届之年和经济低谷之年往往投资增速较高,当前加强铁路建设、市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基建与民生投资已被提上“稳增长”议事日程。国务院明确提出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及相关设施。这是铁路建设迈向市场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短期推动投资增长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针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需疲弱的现状,国务院提出要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六大具体措施,在短期内有利于扶植相对处于困境的外贸企业,降低进出口企业的成本与负担,给予中小企业更多适应外贸环境的喘息机会,同时给予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开拓市场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第三,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强调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利益相结合,逐步释放改革红利。纵观全年,在政策助力、投资稳定、库存回补等因素推动下,有望实现GDP增长7.5%的“下限”目标;1-7月CPI上涨2.4%,远低于通胀“上限”标准;同时处于潜在增长水平的GDP增速能够有力支持城镇就业实现预期目标。决策层意图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表明不仅要保持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在合理区间内运行,更要将政策重点落在调结构和促改革之上。当前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导致经济运行中“两难”问题增多,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生态环境更趋恶化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打击市场信心,影响短期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会加大财政金融风险,恶化经济结构,减缓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动摇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克强总理“区间管理”的思路,正是要在宏观政策稳定的基础上,尽量少出台短期刺激政策,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城镇化改革、内需结构改革、制度改革等红利逐步得以释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激发经济微观主体——企业的能动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改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从而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效率,从根本上化解经济领域的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