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入世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研究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陈彬 时间:2015-07-24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升,国际贸易的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加深,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农产品贸易也在不断增长,这使得一方面我们能利用农产品国际市场进口到更多品种丰富的农产品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好地促进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但是在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渐开放的同时,也会面临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如何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农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必须要对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需平衡情况进行研究,从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一、入世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变动

在这里选取了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稻谷和小麦、主要的饲料作物玉米以及主要的油料作物大豆来进行分析,这些产品供需平衡的变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

(一)稻谷生产及产量变动

我国南方省份是稻谷的主要生产地区,2001年我国稻谷产量排名前六位的省份依次是湖南、江苏、江西、四川、湖北和广东,这些省份的稻谷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稻谷产量的13.2%9.6%8.5%8.4%8.2%7.4%,合计占到55.2%。到了2012年这种情况有所变化,明显的变动表现在广东退出了稻谷的主产区,而黑龙江稻谷的产量占全国的份额明显上升,在全国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湖南。同时,区域的集中度增强了,排名前六位省份的稻谷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上升至58.3%。从全国的稻谷产量来看,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逐渐回升的过程,2003年受到天气因素影响,全国总体粮食歉收,稻谷产量也跌至低谷,之后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生产“四补贴”政策,稻谷产量又开始回升,到2012/13市场年度时,我国稻谷产量达到20430万吨。

(二)小麦生产及产量变动

再看小麦的生产情况,我国小麦的主产区主要位于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区,2001年小麦生产量排名前六位的省份是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四川,它们各自的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4.5%17.6%12%7.9%7.5%4.8%。相比于稻谷的生产,小麦的生产更为集中,排名前六位省份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4.3%。与2012年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小麦的主产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江苏退出了小麦的主产区,取而代之的是新疆自治区。这与稻谷的产区变动类似,都是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转型进入工业化时代,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并且,小麦的生产集中度也增强了,2012年前六位主产省份的小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升至79.8%。就全国小麦产量来看,2003/04市场年度小麦的产量同样达到最低,仅为8648.8万吨,之后逐渐回升,近两年在高位有所波动。

(三)玉米生产及产量变动

华北及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要的生产区域,2001年玉米产量排名前六位的省份依次是山东、吉林、河南、河北、黑龙江和辽宁,它们各自的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3.4%11.6%10.1%9.3%7.2%7.2%,合计占到59.8%。到了2012年这种格局有了明显的变化,黑龙江表现最为突出,取代山东占据了玉米产量第一省份的位置,并且在全国玉米产量的比重大幅上升至17.4%。此外,内蒙古的玉米产量也明显增加,排名全国第四位。玉米产区的集中程度也在增强,2012年六大主产省份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的份额为74.3%。对于全国玉米的产量而言,总体上表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从2000/01市场年度的10600万吨增加至2012/13市场年度的19855万吨。

(四)大豆生产及产量变动

我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黑龙江是我国大豆最大的主产省份,2001年仅黑龙江一省的大豆产量就占到全国大豆产量的29.4%。排名第二至第六的省份依次是吉林、河南、四川、山东和安徽,它们的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6.5%6.4%5.7%5.4%5.3%。到了2012年,黑龙江的大豆产量份额进一步上升至36.3%,山东和吉林退出了大豆的主产省份,而内蒙古和江苏的大豆产量有所增加,分别排名第二位和第四位。产区的集中程度也表现出增强的趋势,2012年六个主要省份的大豆产量占到全国大豆产量的79%。与前面三种农作物不同,大豆产量先表现出波动上升后又波动下降的趋势,2004/05市场年度我国大豆产量达到峰值1740.4万吨,到了2012/13市场年度仅有1280万吨。

二、入世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消费量变动

(一)稻谷消费量的变动

2001年以来,我国稻谷的消费量变动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00/01市场年度时我国稻谷的消费量为19180万吨,到了2005/06市场年度受到2003/04年度稻谷减产的影响,这一数值下降至17740万吨。由于稻谷的消费属于维持生存所必须的一种消费(刚性消费需求)且人均消费水平大体稳定,因此随着总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恢复消费量又开始回升,2012/13市场年度的消费量为19555万吨,恢复甚至超过了之前的水平。

(二)小麦消费量的变动

与稻谷消费不同的是,自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以来,小麦的消费量总体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态势。2000/01年度我国小麦的消费量为11010.4万吨,2004/05年度同样受到小麦减产因素的影响消费量略有下滑,为10088.4万吨,但相比于稻谷消费量的变动波动较小。从2010/11市场年度开始,小麦的消费量有较为明显的增加,2011/12年度达到12375万吨,2012/13年度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11725万吨。

(三)玉米消费量的变动

玉米的消费量变动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00/01市场年度玉米的年消费量仅为11189万吨,从2003/04年度开始迅速增加,到2012/13年度我国玉米的消费量已经达到18575万吨,在12年的时间里玉米的消费量增加了约66%。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畜牧业的繁荣带来了对饲料需求的大幅度增加,由此导致用于饲料的玉米消费需求快速上升。

(四)大豆消费量的变动

同玉米消费量的变动情况相似,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大豆消费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00/01年度我国大豆的消费量为2933.5万吨,到了2012/13市场年度时这一数字增加至7350万吨,大约是2000/01年度的2.5倍。大豆消费的快速增加与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我国居民总体的食用油消费水平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食用油消费模式逐渐由以动物油消费为主转变为动物油和植物油消费并重。因此,这些变化导致了对大豆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三、入世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贸易变动

对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到国内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同时还要分析国际市场上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因此要对各种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情况进行分析。

(一)稻谷进出口贸易的变动

分析稻谷进出口量的数据后可以发现,在2011/12年度之前,我国的稻谷贸易呈现净出口的状态,而从2011/12市场年度开始,转变为净进口贸易。2000/01年度我国稻谷的出口量为296万吨,同一时期稻谷的进口量仅有24.8万吨,稻谷净出口271.2万吨。之后稻谷的出口在波动中逐渐下降,到2012/13年度时仅仅出口35万吨,而2012/13年度稻谷的进口量有一个井喷式的上升,比2011/12年度的90万吨大幅上升至335万吨,因此2012/13年度我国稻谷净进口300万吨。但总体而言,相对于我国稻谷的生产量而言,进出口贸易量所占的比重很小,2012/13年的出口量仅相当于产量的0.17%,进口量仅相当于产量的1.64%

(二)小麦进出口贸易的变动

总体上看,小麦的出口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贸易量较小。出口量最高的年份为2007/08年度,达到230万吨,最低为2008/09年度的0万吨,几乎没有出口,最近两年保持每年出口40万吨小麦的规模。小麦的进口量波动较为明显,有两个明显增长的时期,一是在2004/05年度,小麦的进口量达到了728万吨,这也是入世以来最高的一年;二是在2011/12年以来,小麦进口在之前几年的低迷之后有了较大的增加,2012/13年度达到290万吨。从贸易平衡情况来看,近几年表现出净进口的态势,并且净进口的规模还有所扩大。

(三)玉米进出口贸易的变动

玉米进出口贸易的变动特征十分明显,表现在出口贸易逐渐减少,进口贸易逐渐增加的趋势。在2007/08年度之前,我国的玉米出口贸易量能达到每年几百万吨甚至上千万吨的规模,而在这之后,玉米每年几乎只有微量的出口,2012/13年度仅仅出口5万吨。与此相反,在2008/09年度之前,我国几乎没有进口玉米,从2009/10年开始,玉米进口量大幅上升,2012/13年度的玉米进口量达到400万吨。这深刻表明我国的玉米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之前玉米消费量的变动息息相关。畜牧业的发展带来玉米需求的上升使得我国减少了玉米的出口,而增加了玉米的进口。

(四)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变动

大豆进口贸易表现出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大豆净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纵观2001年以来我国的大豆贸易可以发现,十二年来我国每年的大豆出口量很少,只有二、三十万吨,而进口量却逐年快速增加。2000/01市场年度时,我国大豆进口量为1324.5万吨,到了2012/13年度这一数值上升至6000万吨,12年间大豆进口量增长了3.53倍。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国产大豆出油率低于进口大豆,并且国内的大豆生产成本偏高,因此榨油企业选择使用更多的进口大豆逐步代替国产大豆。

四、入世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需平衡状况

衡量农产品的供需平衡状况主要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库存消费比,一个是自给率。库存消费比是指本期期末库存与本期消费量的比值,库存消费比如果下降,表示该农产品的供给小于需求;如果库存消费比上升,则表示该农产品供应充足。而自给率则反映国内生产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程度,如果自给率大于100%,说明国内生产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对该农产品的需求;如果小于100%,则表明国内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需要通过适当的进口来满足。

(一)稻谷供需情况及其变动

通过计算2001年以来历年稻谷的库存消费比后可以看出,稻谷的供需平衡呈现出先逐渐偏紧后逐渐缓和的态势。表现在数值上就是库存消费比先下降后上升,2000/01年度稻谷的库存消费比为55.6%,到2004/05年度仅有18.08%,而到了2012/13年度又上升至37.18%。稻谷的自给率也表现出同样的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3/04年度稻谷的自给率仅有84.02%,最近几年稻谷的自给率都超过了100%,说明我国稻谷总体上处于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

(二)小麦供需情况及其变动

对于小麦而言,库存消费比和自给率表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态势。从2007/08年度到2010/11年度小麦的自给率均超过了100%,同期小麦的库存消费比也维持在高位,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60%。而最近两年,小麦的供需开始逐渐转向紧平衡的状态,自给率下降至91.71%,而库存消费比也降至50%左右。

(三)玉米供需情况及其变动

与前面的分析相一致,由于畜牧业发展带动的饲料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玉米的供需平衡状况在逐渐恶化。2000/01市场年度玉米的库存消费比达到57.73%,之后一路缓慢下降,到2010/11年度时库存消费比仅为18.11%,近两年随着玉米进口量的上升和出口量的下降,库存消费比有所回升。而玉米总体上还是保持基本自给的状态,近几年虽然玉米的消费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国内玉米产量的增加要快于消费量的增长,因此玉米的自给率还有所提高,2012/13年度的自给率达到106.86%

(四)大豆供需情况及其变动

大豆的库存消费比表现出先维持在低位,然后上升至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状态。在2007/08年度之前,大豆的库存消费比基本不足10%,大豆的供求形势较为紧张。在此之后随着大豆进口规模的快速扩大,库存消费比开始上升,现在大约维持在25%左右的水平。然而,大豆的自给率却表现出明显的逐渐下降的态势,说明我国大豆国内供给越来越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对外依存度在不断上升。2000/01年度我国大豆的自给率为52.18%,到了2012/13年度国内生产的大豆仅能满足17.36%的国内需求。

五、新形势下如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稻谷、小麦和玉米总体上还是能够保持基本自给的状态,而大豆已经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一旦大豆进口的渠道受阻,将会对我国大豆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未来,我们需要在坚持“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通过引导消费、调整生产布局和结构等方式,逐步改善或者维持重点农产品的供需平衡状况,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一,倡导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第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依托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第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培育高产优质的新作物品种;第四,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第五,支持涉农企业“走出去”,利用国外的资源生产国内急需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