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合理的人口空间格局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人口空间分布问题。2007年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就明确提出要探索利用国土规划等措施,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2011年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与主题功能区相配套的人口政策,促进形成合理的人口分布格局。客观地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人口空间格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明显抑制,人口密集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也取得较大改善。但受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历史、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人口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著名的瑷珲(黑河)-腾冲线(即胡焕庸线),指出当时在该线以东,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但人口却占全国的96%;在该线以西,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4%,但人口仅占全国的4%。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格局虽然出现了较大变动,但瑷珲(黑河)-腾冲线总体上仍然成立。目前,该线以东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3%而人口则占全国的94%。
二是人口空间分布与生态、资源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人居环境不适宜或临界适宜地区面积达607.53万KM2,所居住的人口达1.68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地区。全国2353个县市区中,水土资源超载的个数达1124个,人口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口大规模流动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缺水、缺地问题日益突出,各种城市化病不断凸显。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我国目前有40%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城市达108座,受影响居民达1.6亿人。
三是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888个县属于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待协调和亟待协调地区,人口规模占全国的近1/4,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中、东部丘陵山地区。此外,还有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浪费。由于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53亿人。
面对不尽合理的人口空间格局,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应综合运用市场、行政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合理引导人口流动,着力推动人口空间分布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与生产力布局相适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适应、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降低人口超载严重、人口与资源生态关系紧张地区人口规模,限制新增人口。积极引导人口向人居环境适宜,资源生态环境优越,且具有较大人口潜力的地区迁移。着力形成以沿海、沿江(河)、沿主要交通干线等人口密集带为主轴,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等国家级城市群为主要支撑,以区域性城市群为重要节点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