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疲弱,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剧,风险隐患有所积累。上半年中国经济弱势趋稳,供给侧有所企稳,需求侧明显走弱。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需要处理好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关系,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上半年中国经济怎么看?
中国经济处于预期增长区间,上半年GDP增长6.7%,供给侧有所企稳,需求侧明显走弱。从供给侧看,在工业品价格反弹、企业利润回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因素推动下,工业生产稳中略升,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较一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在房地产市场活跃、科技创新研发设计、旅游等服务业的拉动下,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二季度第三产业增长7.5%,仅较一季度放缓0.1个百分点。事实上,由于去年上半年股市的火爆,带动整体金融业蓬勃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7.5%,去年下半年的股灾以及如此高的基数,导致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仅增长6.7%,增幅同比放缓了10.8个百分点,下拉GDP约0.97个百分点。好在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9%,增幅同比提高了6.1个百分点,上拉GDP约0.37个百分点。
从需求侧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特别是民间投资大幅下滑,但是基建、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1-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增幅同比放缓3.1个百分点,特别是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分别仅增长3%和2.1%,增幅同比放缓6.2和9.2个百分点。好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国有投资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增长18.7%、21.8%和11.7%。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同比增幅仅放缓0.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半年大幅提高至73.4%;外贸出口依然低迷、进口降幅再度扩大,1-7月外贸出口下降7.4%,进口下降10.5%。此外,1-7月,居民消费物价水平温和上涨2.1%,工业生产者价格下跌3.6%,连续7个月跌幅收窄;工业企业效益有所回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2%,增幅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虽然东北、山西等特殊地区,以及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因裁军30万人带来复员转业军人等就业压力较大,但就业形势总体基本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增加717万人。
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走?
可以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展望下半年,由于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民间投资断崖式下跌、去产能进展缓慢、金融风险上升、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等问题,中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在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力的托举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平稳运行,预计下半年和全年GDP均将增长6.6%左右,可以实现6.5%-7%的预期调控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逐步企稳。上半年新开工项目明显改善,企业效益的回升,将对下一阶段投资增长带来积极的支撑作用。当前信贷投放比较宽松,专项建设基金以及投贷结合明显改善了资金到位情况。基建投资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是稳投资的关键,房地产投资随着市场形势回调将稳中趋缓,制造业投资在政策推动下有望遏制住下滑势头。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8.5%左右,其中,房地产投资将增长5.0%左右。
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当前,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商品房销售形势较好是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的主要支柱。但是,经济和收入增长放缓对消费的滞后影响将会显现。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长10.2%左右。
外贸进出口形势仍将承压。世界经济复苏难以强劲回升,外部市场需求低迷态势仍将延续;经济不景气导致各国利益取向的分歧凸显,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尤其是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尤为突出。当然,上半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会对外贸出口带来一定促进作用。预计全年出口将下降6.2%左右,进口将下降9.0%左右。
消费物价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跌幅持续收窄。居民消费物价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既没有通货膨胀压力,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问题。一是劳动力成本呈现出刚性上涨态势,服务价格稳中略升。二是货币流动性相对宽松,有助于遏制居民消费价格进一步走低。三是尽管粮食供应充足,但是肉禽价格受季节需求变化,蔬菜受天气等因素影响,食品价格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此外,下半年翘尾因素有上半年的0.9减弱至0.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有望持续收窄。一是随着基建投资进一步发力,工业品需求有望改善。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同比回升较多,进口初级产品价格对工业生产者价格有一定提升作用。三是翘尾因素下拉作用变小。下半年工业生产者价格翘尾因素为-1.3%,较上半年收窄2.7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及全年工业生产者价格将分别下降0.8%和2.3%左右。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怎么办?
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核心是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管理的关系。首先,适度扩大总需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大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增长动能,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其次,下决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积极进展。去产能和去杠杆,关键是加快推进国企和金融领域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重在城镇化推进,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市民,降成本要考虑降低宏观税负。此外,要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质量,给市场明确预期,形成稳定的政策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