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一带一路”成就中国,改变世界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邹士年 时间:2015-07-31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一代中央领导人上台后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不但将中国广大欠发达中西部地区纳入其中,更是将亚洲广大欠发达国家纳入其中;不但对促进中国区域发展的平衡具有重大意义,更是对整个亚洲和亚欧之间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

2013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中国全面阐述了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强调“一带一路”战略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而且,“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2014114,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118日,中国专门召开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议,加码“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习近平主席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就加强亚洲互联互通提出五点建议,并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119日,在2014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表示,丝路基金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二、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影响

1.有助于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央政府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区域差距仍然比较大,特别是地区间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拥有财富的水平等重要指标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有些方面可能还在扩大。这一方面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有关,另一方面就是以能源、矿产生产的单一结构严重制约中西部发展,而随着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国际能源结构调整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这种发展已经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注重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将促进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联动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强调各个区域特别是大区域联动,如推动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承接,来推进产业梯度发展等。“一带一路”战略更加注重推进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发展,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来拓展我们的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大中西部地区曾经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末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就成为连接我国东中部地区与南亚、中亚、西亚及欧洲的中间地带,大大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活跃度和人员素质的提升。

2.有助于消化中国相对过剩的产能和资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前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中国经济内有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出口动力下滑。2013年我国大宗商品中,存在产能过剩的产品占比为48%。而出口方面中国传统的出口国较为单一和狭窄,美欧日占据出口的核心国位置,但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已经开拓得较为充分,增量空间已经不大,国内的过剩产能很难通过他们进行消化,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很好的抓手。除了过剩的产能中国还有大量相对过剩的外汇资产。截止2014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9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外汇储量的1/3;而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由于资金的欠缺制约作为经济发展瓶颈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正好可以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给自身和新兴市场国家创造发展机会。而且只有中国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另外,“一带一路”战略还将使得中国在高铁、高速公路、核电、水电、装备制造等具备技术优势领域与沿线的新兴市场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进行优势互补和错位竞争。

3.有助于中国掌握区域经济的主动权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而言,不仅能有效利用自身发展能力帮助广大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还能有效遏制美国高调重返亚洲战略的企图,抵消其主导的试图绕开中国、孤立中国而推进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贸机会抢占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权。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以国内外的港口为支点建设,推动各种规格的自贸协定谈判,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过去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断接纳世界,参与世界游戏规则的30年。而今,中国不但需要接纳国际规则,同时也更需要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通过“一带一路”中国整合与周边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引领大家共同发展。而且“一带一路”不是一个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战略,它是一个涵盖了地缘政治、文化甚至安全的全方位战略。这种中国与沿线沿路国家一起参与的模式不但是经济的,也是安全的,随着战略的逐步铺开,中国将以更加开拓进取的方式向四周辐射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同时也在区域发挥自身的大国作用。

在这一战略下实施的互联互通及“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规划建设彰显了我国“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和开放共赢的经济发展思想,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欧亚邻国及战略伙伴之间政治经济紧密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中的领导地位及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亚洲及世界的影响

1.促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当前,亚洲多国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对基础设施需求巨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经进行了大规模投入。但由于人口密集,基数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行更加巨额的投入,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亚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102020年十年期间,亚洲地区需要投入8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资金,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高达7300亿美元,才能支撑目前经济增长的水平。

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验丰富,包括高铁、电站、港口,从企业到产业都积累了很多经验,高铁具有国际竞争力。其次,就是中国强大的资金优势。中国有能力也愿意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为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自己贡献。在中国倡导下,201410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在解决亚洲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第一轮资本金为500亿美元,主要由中国出资,这一银行的目标资金是1000亿美元。另外,在11月的APEC会议中,中国还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2.促进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交往力度的加大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而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较同期外贸年均增加4个百分点。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深化城市、港口、口岸、产业园区的合作,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协助当地增加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3.建立亚洲国家互联互通、联手发展的新格局

互联互通是时代潮流,也是亚洲国家的共同需求。当前,亚洲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内陆国家在互联互通方面面临运输和贸易成本高以及资金、技术、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制约。在APEC互联互通专门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典范,亚洲各国人民堪称互联互通的开拓者。面对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的世界潮流,亚洲国家必须积极作为,在亚洲资源、亚洲制造、亚洲储蓄、亚洲工厂基础上,致力发展亚洲价值、亚洲创造、亚洲投资、亚洲市场,联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实现这些目标,互联互通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按照习近平的这一全新阐述,“互联互通”既涉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包括规章制度方面的“软联通”,还将推动人员流动的“人联通”。为此,中国在未来5年,将向周边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不断注入亚洲互联互通的潮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外部需求不足,对资本、市场和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互联互通有利于寻找新增长点和培育新竞争优势,是亚洲合作与可持续繁荣的新动力。

4.世界更多分享中国壮大带来的红利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壮大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但是中国壮大起来后并不会让周边国家感到压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中国而言,如何让自身经济发展积累的能力惠及周边国家,与之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事关长远发展的大问题。中国为此提出真正实在的措施,强调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使周边国家更好地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和世界各国,这是中国始终不渝的追求。目前,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量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不足1%提高到2013年的12%。“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沿线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利益独享地带,而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最终是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创造和享受和谐安宁的生活,共同编织和平、富强、进步的亚洲梦。同时,它也辐射到北非和欧洲。

5.为世界外交新秩序树立典范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既是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也是实现亚洲梦的宏伟战略,逐渐强大的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亚洲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实现亚洲国家联动发展,塑造更加开放的亚洲经济格局,逐渐强大的中国用实际行动让周边国家并不因为中国的强大而感到威胁,而是感受中国带来的机遇。正如习近平2014年年8月出访蒙古国时通俗的阐述,“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一带一路强调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中长期经济和外交发展综合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发言中指出“中国将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太和世界。中国将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愿意同所有邻国和睦相处。”中国围绕一带一路的“大国外交”刚刚拉开序幕,必将为世界各国外交新秩序树立榜样。

四、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1.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智慧地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

中国发展“一路一带”的战略就是将欧亚大陆通道和海上通道进行整合,最终实现亚洲国家之间,亚欧国家之间的联合发展。因此,中国“一路一带”的战略对于世界老大的美国来说肯定是心有戚戚的。美国显然不希望中国借助“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整个欧亚大陆整合起来,因为团结为一体的欧亚大陆整体实力将超过美国;另外,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也将明显影响美国的海洋实力和海洋霸权。这显然让美国高调“重返亚太”遭到严重打击,所以我国必须面对允不允许美国的介入“一带一路”的问题。因此,从现实出发,虽然美国目前将中国排除在TPPTTIP外,但中国如需要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就不能不考虑美国的反应以其利益,为美国预留一席,以防止其对我战略实施的不断骚扰。但是中美合作一定要建立在美国应该抛弃从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意识形态的歧视,放弃潜意识中依然存留的对于中国的不信任和敌视。三年前,基辛格在《中国论》中就曾表示中美应该彼此合作,并提出了“太平洋共同体”的概念,包容的中国显然是可以接受的,习近平主席也说过“太平洋很大,可以容得下中美两国”。但是,中国应该让美国明白和接受“太平洋共同体”不能由美日主导,中美应平等主导。此外,美国还构建了“大西洋共同体”。因此,中国想与之抗衡必须还要与欧亚大陆的众多国家平等互利地构建“欧亚共同体”,使得中国也处于两个共同体的中间,才能实现与美国的抗衡。

2.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伊斯兰国家之间关系

由于“一带一路”并不是纯粹的经贸战略,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通过“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这关乎中国的长远利益。然而,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广大区域我们将与悠久而强大的伊斯兰文明进行交流和磨合,如何求同存异,取得共识,携手共进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只要我们与伊斯兰国家之间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就一定能够共同做大亚太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

3.妥善把握“一带一路”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建设的障碍和不确定因素除了主要来自美国及亲美国家之外,俄罗斯和沿线有关国家的疑虑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尤其是作为落寞的大国俄罗斯,虽然作为受益方,但是对中国的这一构想对其传统势力范围带来的影响还是有所疑虑。我们必须在宣传“一带一路”战略时妥善把握话语体系,“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经济扩张”,也不是“中国一家独大”,更不是谋求海洋霸权,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我们在对“一带一路”构想的宣传和合作时候,应该尽量使用柔性化语言,避免政治色彩过浓或者军事性词语。真正贯彻习近平主席APEC讲话中提到的,中国是要与其它国家一起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强调政治上相互信任尊重,经济上平等互利共赢。而且要加快深化“一带一路”的国别研究,与有关国家智库构建合作网络,加大援外培训、学术交流、政策研究、人才培养力度,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力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