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未来我国仍有一定的投资空间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胡少维 时间:2015-08-21

消费是发展的目的,投资是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本质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如果没有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济就不能实现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必须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但不论技术创新还是产业升级,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没有投资,就不会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劳动生产率水平自然就不会有提高。因此,投资依然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当期是需求,到了下一期,还可转为生产力,创造收入支持新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当前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在目前我国过剩产能的情况下,投资空间在哪里?

一、投资率平稳下降是个大趋势

高储蓄率和由此带来的高投资率是支撑我国过去30多年来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因素。2010年,我国储蓄率达到51.8%后出现下降趋势,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储蓄率将继续从高位回落。其主要依据包括:一是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将导致储蓄率下降。从1999年起,我国老年抚养比超过10%,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预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从201313%上升到18%左右,将会造成储蓄率较为明显的下降。二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将会降低总储蓄率。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67美元,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按照国际规律预示着我国储蓄率继续上升的空间十分有限,而相反则可能是逐步下降。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会相应降低国民储蓄动机。到2020年,受此因素影响的我国居民储蓄率将呈现下降趋势。四是要素价格加快改革步伐将会降低企业储蓄和投资倾向。随着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价格体制管理改革逐步深化,一些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况将会进一步缓解,过去据有要素资源较多企业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将逐步丧失,企业的盈利空间同时减少,进而导致企业储蓄及其投资都相应减少。因此,“十三五”期间我国储蓄率虽然扔将会保持在一定高位(相对于绝大多数其它国家水平而言),但会呈逐步回落趋势。预测年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到2020年,我国储蓄率降至47%左右。这样一来,将必然导致我国投资率相应下降。

二、我国依然存在较大的投资空间

尽管未来我国投资率会呈现平稳下降态势,但我国投资率仍将维持较高水平,投资增幅也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台上,原因在于我国投资增长仍有很大空间:

1、高技术产业投资空间大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目录涉及战略新兴产业7个行业、24个重点发展方向下的125个子方向,共3100余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2013年,我国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和监测体系,加快实施20个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和创新业龙头企业。全国许多省(区、市)出台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意见,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部分省市都编制了若干重点领域专项规划。部分省市还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各地资金支持力度得到加强,重点省市将迎来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期。

目前,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见成效,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未来。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在产业利润的诱导下,投资规模将不断增大。

2、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大投资力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根本上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将扭转过去那种传统的反正模式,也将拓展我国的投资空间,改变投资理念,有关生态文明的投资力度势必增大。

3、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投资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及国际经验比较来看,未来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动力。而新型城镇化能够为创造巨大的内需投资提供动力和空间。从现在起到2020年,将有大量农民转为市民,将产生巨量的投资。即随着大量人口进入城镇,必然会对城市住房、供水、供电、供气、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的需求,进而衍生出巨大的投资市场。

4、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全面提速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很多:第一,市政地下管网不足;第二,供水排水质量差,防洪减灾能力低;第三,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服务,既有利于经济增长,也有利于改善民生、调整结构等一系列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加快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等建设。

此前,发改委已按照《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核准权限下放至省级投资主管部门。预计,地方政府主导下,将掀起新一波城市基建的热潮。

5、区域差距蕴含巨大投资机会

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存在巨大差异,广大农村地区还需要大量的投资改造。随着丝绸之路建设的加速,未来,中央将推动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快完善铁路、公路骨架网络,继续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等建设,将完善中西部地区内部及对外的铁路、公路骨架网络并加大往来。另外,未来,中西部地区将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蕴藏着最大投资潜力。

6、基础设施投资扔有一定空间

尽管我国铁路投资呈现了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营里程大幅增加,但与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中国拥有世界上最繁忙和最高效的铁路系统,铁路网络占世界铁路总网络的比重大幅低于运量占全球的比重。从高速公路情况看,尽管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尤其在内陆省份)的建设飞快增长,但整体而言中国的高速公路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再从地铁情况看,中国现有地铁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比较落后,而医疗、教育等社会领域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因此,基础设施投资扔有一定空间,“十三五”期间仍将会维持比较高的增速。

7、棚户区改造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撑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不仅能使千百万困难群众告别“忧居”,更能实现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棚户区改造的全面提速时机已然成熟,国务院也细化了未来棚户区改造的目标。棚户区改造不单纯是住房保障问题,还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这需要大量投资作支撑。

8、传统产业升级也需要一定的投资

传统产业主要是指已经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成熟阶段以后的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产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单位生产能耗高等一系列问题。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传统产业升级除了需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重视新型制造工艺、流程研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拉长产业链条,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外,进行必要的投资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