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优化产业结构 化解产能过剩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袁剑琴 时间:2015-08-21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刺激了一些行业生产能力的大规模扩张;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产能过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剧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因此,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过剩行业的主要特征及分析

1、产能利用率低,产能过剩严重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1-3月,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严重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都不到75%,受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交织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到今年3月份已连续25个月下降。截止到20148月末,钢铁协会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连续第11个月低于100点,环比下降1.25点,降幅为1.36%20141-3月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是利润下滑较为明显的四大行业,特别是煤炭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41.2%

2.产能过剩由传统重工业向新兴行业蔓延

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是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是绝对的产能过剩。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7.82亿吨,产能过剩达到28%;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4.4%。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2012年全国电解铝产能为2600万吨,产量为2027万吨,产能过剩22%;汽车产能过剩为12%,玻璃为93%。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光伏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太阳能电池产能过剩达95%,风电设备产能利用低于60%

3、从行业来看,产能过剩呈现总量过剩、结构过剩和成长型过剩的特点

根据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产能过剩可划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和非周期性产能过剩。由经济周期引发的产能过剩,为周期性产能过剩,如2000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周期性产能过剩”而在经济周期的影响之外,由其他因素作用而形成的产能过剩,则为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如2003-2004年和2006年前后在经济过热下产生的“非周期性产能过剩”。“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结构性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当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下,经济运行受到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的混合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在多数工业领域出现的产能过剩往往表现出周期性产能过剩与非周期性产能过剩的“混合型”特征。从各产业产能过剩的特点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又可分为总量型过剩行业,表现为整个行业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主要有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焦炭等行业;结构型过剩行业,表现为过剩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上,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即有效产能不足,无效产能过剩的低水平局部过剩,如平板玻璃、船舶行业;成长型过剩行业则表现为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局部过剩,如光伏和风电业。

二、产能过剩的原因

1.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是我国产能过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是企业提高效率和调整产品结构的动力,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之外的其他措施来应对。然而,中国的产能过剩有着深刻的体制背景,在转轨经济体制中,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是我国产能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使得通过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产出更多的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形式。

2、利益驱动导致的投资潮涌现象也是产能过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林毅夫认为,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也是产能过剩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发展中国家,由对产业良好前景的社会共识引起投资大量涌入、导致产能过剩的“潮涌现象”十分突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社会对于钢铁、水泥等几个行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存在很强的共识,大量社会投资涌入几个主要行业,各地出现了盲目规划,竞相投资建设项目的现象,产能迅猛扩张,带动了钢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工业扩张。

3、国内外需求疲软,产品出口的真实获益水平低,企业竞争力不足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

从国内投资需求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底我国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2009-2011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达到30%15.5%2012年由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回落至20.3%14.3%,国内需求开始显示疲软,经济增长显著放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1-8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约30.5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5%,增速比1-7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创下2002年以来近13年的投资增速新低;消费增速同样出现连续下滑,今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9%,增速连续4个月下滑,跌至年内低点。

从外需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低迷,我国出口增速明显回落,2009年出口萎缩16%,由于2009年较低的基数效应,2010年出口增速明显回升至31.3%2013年出口增速回落至7.9%

从产业的出口真实附加来看,1997-2011年我国总量型产能过剩行业单位出口的获益水平较低且逐年下降,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出口获益水平最低,平均1美元出口所得增加值从0.80美元下降至0.54美元,金属制品业平均1美元出口所得增加值则从0.84美元下降至0.69美元,而结构性过剩行业的单位出口获益水平总体较高且下降幅度较小,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平均1美元出口的增加值所得从0.90美元下降至0.82美元。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来看,1997-2011年,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我们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模型测算得到,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出口显示性比较指数为从1.79下降至1.43,金属制品业的出口显示性比较指数则从1.11下降至0.83,说明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与国际同行业相比竞争优势不强,甚至有些部门为竞争劣势,企业整体的竞争力较弱。

三、对策分析

对于目前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首先政府应转变职能,形成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其次,着眼于建立新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产能过剩行业既要总体指导,又要分类施策。

1、解决产能过剩根本上要依靠深化改革

政府一方面应该从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退位”,避免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度直接干预;另一方面要主动“补位”,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市场机制上,主要包括:理顺包括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设立设备规模、工艺水平、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性指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阻止低水平、低效率生产能力的进入和扩张;建立科学的官员考核机制,转变地方政府“唯GDP”论的政绩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效率。

2、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产能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对于总量型过剩行业应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机制和环保杠杆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结构型过剩行业则重点在结构调整,借市场供求宽松的时机,大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及产业竞争力;转变出口产品结构,开拓新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成长型过剩行业,则应以需求侧支持为主,一方面培育和提升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提升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3、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统计体系,尽快建立涵盖主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统计监测制度

大部分企业的投资决策建立在预期收益之上,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许多投资者产生过高收益预期进而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政府在数据、信息、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居于权威地位,应该通过建立产业信息发布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定期向社会公布重点行业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等方面的信息,引导企业市场预期,科学做出投资和生产决策,防止出现投资不合理、盲目扩张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