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正确认识新经济,理性发展新经济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邹士年 时间:2017-08-21

2016年开年以来,“新经济”成了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2016年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屡次提及,到两会上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316日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时首次公开阐述“新经济”,“新经济”从内涵到外延越来越详细,也越来越清晰。但是,由于新经济包含很多新的元素,需要有新的理念去发展,需要有新的制度去配合,更需要有传统产业去支撑,还要提防一哄而上的冲动。

一、新经济的界定

“新经济”一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它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12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是指一种“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其兴起的主要动力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是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应看作是一个经济整体而不是经济中的板块,除高科技产业外,其他传统产业经高技术改造后也会成为新经济的组成部分。新经济的基本内涵可包括: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经济”是依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李克强总理在会见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时解读的“新经济”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的,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

显然,新经济不是仅仅指新技术产业经济,还包括一切新技术应用和融合的传统产业经济,尤其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带来的新兴经济模式。

二、发展新经济的基础还很薄弱

从新经济的范畴来看,显然新经济的基础和核心是知识经济,无论是信息经济还是网络经济,也都是需要知识的支撑。从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这一角度来看,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知识和技术已超过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衡量一个国家知识经济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无形资产投资,中国作为经济转型中的大国,既面临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遭遇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又面临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迫切需要加强无形资产的投资,以应对当前国内外挑战。然而,传统的统计规则和计量方法缺少对中国无形资产投资的反映,直到2014年我国统计中才增加了一些无形资产类项目。中国的无形资产投资总量为多少,以及无形资产投资强度和投资结构如何,目前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2013年,文豪和李洪月根据CHS方法的三大类:计算机信息(Computerized Information)、创新资产(Innovative Property)和经济能力(Economic Competencies),将中国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并与世界发达国家无形资产投资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在2009年的无形资产投资总量约为1.3万亿元,约占GDP3.8%。而世界无形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最高的美国为11.7%,其次是日本11.5%和英国10.5%。可见,中国无形资产投资的总量很大,但无形资产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

另一反映中国无形资产投资不足的指标是无形资产投资与有形资产投资比率。2009年中国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比重为0.06。而发达国家中无形资产投资占有形资产较高的美国、芬兰、英国,分别为1.21.21.1,即表明这三个国家无形资产的投资超过了本国有形资产的投资,其他发达国家的无形资产投资比重虽低于固定资产投资,但也至少占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一半以上。显然反映出中国在资本投资上的有形资产驱动倾向,而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要素投入严重不足。

除了在无形资产的总量上存在不足,在无形资产的投资构成上也反映出我国存在的不足。无形资产投资中重视研发投资,其比重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但在非科研投资方面,特别是版权、产品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投资占无形资产投资的比重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反映出中国在版权保护、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投资不足;其次是经济能力的投资方面,对品牌资产的投入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再次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组织资本投资所占比重较高。

三、发展新经济的政策建议

发展新经济毫无疑问是全球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更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但是,显然发展新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知识、人才、技术的积淀,需要有新的理念,需要有及时跟进的体制机制,也不能喜新厌旧,还需防范一哄而上的发展新经济。

1.发展新经济需要新理念

对于政府而言,传统的地方政绩考核以GDP增长为主,决定经济的发展以投资拉动为主,地方官员都重视大项目的拉动,而这些大项目往往国企占据主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以国企为主体的高投入和高消耗传统经济已经越来越举步维艰,越来越没有活力。只有破除阻碍创新资本的藩篱,激发具有活力的民间资本,让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真正成为气候,才能真正让新经济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互联网正在以席卷一切的迅猛势头,将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走过的人类文明轨迹彻底重设。一切企业活动必须围绕市场展开,追求更有效率地组织资源,提供产品,吸引消费者,赢得市场和收益的传统经营理念依旧没有过时。但是,利用新的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进行管理,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制造和更加个性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创新引领需求,而不是以制造适应需求的理念应该有所改变。

2.发展新经济需要加强智力投入

新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主要是以智力为支撑,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在新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知识、科技、智力已成为其主要内容。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由物力资本观、人力资本观、人才资本观的演进并正在由人才资本观向智力资本观升华,在新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竞争的本质是潜在的智力资本的竞争。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渴求贤才,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将竞争集中体现在对智力资本的竞争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新经济时代这样体现出智力资本的魔力,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让智力和财富密切相联。我国当前在智力的投入上与发达国家显然还有一段距离。而智力资本的积累方式主要表现在培养和引进二方面。一方面国家和企业要加强对智力的投入,不止是加大对教育的硬件投入,更重要的加大对教育的软件投入,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对智力资本的需求,学校亟需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改善课程结构,将开发智力真正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投入,尤其是大量学有所成的海外学子,不但在待遇上加大对其投入,更重要的是对人才回国环境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完善引进人才的考评体系,注重人才的创造才能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建立和完善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避免“良才”引进以后不久变成“无用之才”或退化为“庸才”的现象。同时,要有长远的国际化的眼光,要借用一切可用的政策手段大胆进行“智力资本积累”。

3.发展新经济需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发展新经济必然会出现很多以往传统经济中没有遇见的新事物、新问题,因此,我国的相关体制和机制建设必须跟上,尤其是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及时跟上,保障新经济的发展。

首先,需要加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新经济需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因为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够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而释放市场活力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同步推进,既先从越位点退出又把缺位点补上。同时,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重点领域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完善有利于社会资本参与的融资模式,消除束缚市场主体手脚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将会以简政放权形成组合拳,最大限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通过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其次,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设。新经济的提出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我国必须加紧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保护国家的技术安全,促进国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限制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滥用。宏观上国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知识产权国际发展态势,前瞻性制定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结合地方政府考核,把知识产权发展作为一项指标,鼓励我国一些重点优势领域抢占专利权制高点。借鉴知识产权政策相关的发达国家经验,在法律建设上尽快完善知识产权反垄断方面相关法规,建立自行一体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用法律手段遏制竞争和垄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体系,中央建立和国内外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执法能力,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强化促进专利技术的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建设,加大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化发展,着力解决技术成果转化问题。加强知识产权科技人才的培养。

再次,需要构建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考评和约束机制。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考评和约束机制的支持和引导。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迷恋GDP等数量和速度指标,忽视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全面性和协调性,发展新经济就需要在资源配置绩效的测评,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评方面,建立起与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考评和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适当提高科技、民生、环保等方面的权重,降低经济发展的权重。建立科学有效的约束机制,通过制度设计、部门审计、组织监管、公众监督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约束,约束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行为。

最后,构建有利于新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政策保障机制。一定意义上来说,导致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低效的原因在于我国的体制机制,而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不再是靠低成本和低价格取胜,而是靠知识和创新,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真正突破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因此,要积极推进有利于新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利率和汇率制度改革,使利率和汇率真正反映资金的供求,成为引导资金和资源配置的重要经济指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支持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形成以研发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加大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以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和主动性、积极性。

4.发展新经济应结合传统经济

新经济使得知识、信息和科技的经济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加速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柔性制造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传统经济,很多传统产业与普通就业者密切相关,发展传统产业对于解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都有重要意义。发展新经济并不意味以新经济替代传统经济,而是要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加强对传统经济的改造,实现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比如新经济中的“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加各传统产业,即利用互联网手段,提升其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的运作系统,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我国很多传统产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需要加强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用高新技术来装备和改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工艺流程,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除此之外,许多传统产业不仅技术、工艺落后,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加工工艺的改进,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需要有新的管理理论、新的管理方法的配合,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提高传统产业的企业管理水平。地方政府和企业更是不能喜新厌旧,盲目只顾发展新经济,忽视利用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对传统经济的升级改造。

5.发展新经济需谨防新泡沫

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企业和投资者对其更是趋之若鹜。只要是沾染有新经济概念的股票也纷纷遭到投资者的吹捧,股价出现不合理的攀升,因为他们认定他们所炒新经济板块具有良好的预期。很多地方政府也纷纷以吸引代表新经济的企业和行业入驻,全国一窝蜂的涌入新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要素也纷纷涌入与新经济相关的行业。事实上,很多代表新经济的行业规模还太小,技术还不够成熟,未来的风险太大,社会资源和要素都涌入这些行业,在经济上行阶段还看不出风险,一旦经济出现下行这种风险就显现出来。另外,行业投资过度本身就会造成泡沫,即使它是新经济行业。上个世纪90年代以互联网带动形成的美国新经济成为滋生泡沫的温床,1995年至2001年间,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2000310日(星期五)NASDAQ指数到达5048.6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比1999年的指数翻了一番还多。313日(星期一)的大规模的初始批量卖单的处理引发了抛售的连锁反应,投资者、基金和机构纷纷开始清盘。仅仅6天时间,NASDAQ就损失了将近900个点,从310日的5050掉到了315日的4580。到了2001年,泡沫全速消退。大多数网络公司在把风投资金烧光后停止了交易,许多甚至还没有盈利过。因此,当前发展新经济一定要稳扎稳打,谨防泡沫的滋生,否则下一个泡沫可能就是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