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并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在9月初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在我国倡导下绿色金融被首次纳入峰会议题,并写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发展绿色金融已经在各经济体中达成高度共识。
一、绿色金融的涵义及特点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其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引导企业的生产注重绿色环保。
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和资源环境类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等。绿色金融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绿色金融注重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这是与传统金融更注重经济快速增长最大的不同。绿色金融从保护资源环境、有效治理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出发,采用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的分析作为计量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生态环境平衡。其二,绿色金融必须有政府的推动与支持。金融机构作为经营性机构,很少会主动考虑贷款方的生产或服务是否有生态效率;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必然缓慢甚至停滞。
二、绿色金融的起源与发展
为缓解环境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都在探索着各种路径。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概念于1991年首次提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在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化公约》后,环保和减排成为了关注焦点,绿色金融得以推广。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进一步推动了绿色金融的研究和发展。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提出了环境金融的概念,将绿色金融定义为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2003年6月,世界十大银行为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签署了一项重要原则——“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把对绿色金融的实践上升到了新高度。赤道原则即商业银行以自愿为原则、在项目融资上全面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问题的国际金融行业基准,此原则为项目融资中生态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提供了框架,意味着银行在经营中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公司治理的战略层面。至此,绿色金融制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截至2016年3月,全球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82家银行和金融机构接受了赤道原则,花旗银行采用该原则,2005年以来向绿色基建等项目投放了2000多亿美元贷款。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令人瞩目
相对而言,我国绿色金融实践起步较国外落后,但在逐步探索的渐进过程中,政策推动决心和意志非常强。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绿色金融开始萌芽;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可算是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开端;2008年,国家环保部会同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等新政,绿色金融政策正式启动;2011年,“绿色信贷”评估研究项目启动,并计划建立“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为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管理和评估风险提供权威的信息支持;2012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操作绿色信贷的流程进行规范;2013年,银监会推进绿色信贷统计制度;2014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超过100个指标对组织管理、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规范;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2016年,全国两会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同年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并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9月初,中国在G20杭州峰会上提出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其中,G20《公报》指出,为支持在环境可持续前提下的全球发展,有必要扩大绿色投融资。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促进下,中国近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中国的绿色信贷已经占国内全部贷款余额约10%。中国是全球仅有的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国家之一。中国是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机构发布本国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的国家。今年前7个月,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接近1200亿人民币,占全球同期发行的绿色债券的40%以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中国已经宣布2017年将启动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
四、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前景广阔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从国际上看,当前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气候协议已经为全球经济和环境发展提供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指引,这些目标要求全球在绿色产业每年投入数万亿美元,并要求金融系统更加关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从国内来看,中国政府对于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之大,前所未有。在理念上,国家已把“绿色发展”写入“十三五规划”,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在实践中,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向低耗、环保方向转型升级的同时,正大力促进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根据权威部门最新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在2015-2020年期间每年的投资需求将达到人民币2.9万亿元,总计17.4万亿元。考虑到中国的财政状况和发展规划,这笔资金的三分之二,即约2万亿元,需要从国内外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筹集,这意味着,绿色金融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从实际看,我国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大对绿色贷款的贴息力度,完善贴息机制,完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绿色银行体系。二是建立公益性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通过贴息、担保、税收优惠及制度创新等支持绿色投融资。完善对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各类担保机制,加大风险补偿力度。推动绿色产业基金发展,构建绿色投融资体系。三是加强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绿色债券市场。强化对上市公司环境评价体系建设,建立IPO程序中的绿色通道,创建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四是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绿色保险体系。五是逐步构建统一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完善资源环境类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发展创新性的绿色金融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