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8月消费品市场运行主要特征
1、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稳步加快的增长态势
2016年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505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略低于去年同期。但从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看,1-8月完成零售额95101亿元,增长7.6%,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说明大型商企在过去三年中不断调整转型,经营状况开始好转,竞争力增强。
从8月份数据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6%,名义增速比7月提高0.4个百分点,与6月份相同成为今年最高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2%,增速比7月加快0.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83%,增速比7月份提高0.04个百分点,与1-7月份月均环比增速持平。总体上看,消费品市场呈现稳步加快的增长态势。
2、新业态、新产品销售增势良好
一是网上零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8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5%,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4.9个百分点。
二是与消费升级相关的休闲娱乐类商品较快增长。1-8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增速达到13.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9.5%,增幅明显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平均增速。
3、住行消费呈现较快增长
首先,汽车类商品销售大幅增长,石油及制品类增速由负转正。进入8月份,随着传统车市启动期的到来,各类型车扎堆涌入市场,刺激购车需求,加上汽车成交均价环比上涨,汽车销售形势趋好。前8个月,汽车消费累计增长8.6%,增速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同比增长13.1%,增速比7月加快3.9个百分点,拉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0.5个百分点。2015年10月1日“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这一优惠政策对提振汽车市场消费具有重要作用,政策虽然已经出台超过半年,但是政策余温仍在发挥作用。
受汽车销售好转的拉动影响,以及成品油价格降幅收窄等因素影响,8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石油及制品类增速比上月明显回升,增速由负转正。8月份石油及制品类零售由上月下降2.1%转为增长2.7%。
根据测算,8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升0.8个百分点左右。
其次,房地产升温,带动相关商品消费增长加快。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呈现投资增加、销售升温、拿地火爆的局面,带动房地产市场活跃。今年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64387亿元,增长5.4%,商品房销售面积87451万平方米,增长25.5%,商品房销售额66623亿元,增长38.7%,增速均比2015年同期大幅提高。在房地产市场火热局面的带动下,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等消费也保持了较快增长,1-8月家具类消费累计增长14.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增长15.6%,均大幅高于消费总额的增速。
4、“吃”、“穿”、“用”等基本生活消费普遍放缓
2016年前8个月,“吃”、“穿”、“用”类基本生活消费增速普遍放缓。1-8月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销售分别增长11.8%、11.1%和9.4%,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6、3.7和1.7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等“穿”类消费增长7.2%,增速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日用品类消费增长11.3%,增速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
二、四季度消费形势展望
展望2016年四季度,居民就业和收入情况平稳、“互联网+”深度推进以及促进消费政策频出等因素将进一步有利于消费需求释放,有助于改善消费环境,有益于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具备了保持稳定增长的条件。
1、消费对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必然趋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我国三大需求结构出现了积极的变化,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局面显著改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升。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0.9%,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19.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4.7%,而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仅为35.8%。投资贡献率降低是我们主动调控的结果,而世界经济低迷也致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以提高。因此,未来一个时期,随着经济动力结构转变、随着服务业加快发展、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动,我国需求结构将继续朝着扩大消费需求的方向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加将成为必然趋势。
2、居民就业收入增长稳定,消费基础夯实稳固
尽管整体宏观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稳增长压力较大,但是,在惠及民生多项政策引导下,居民收入和就业状况将保持平稳增长。1-5月城镇新增就业57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57.7%。随着GDP的就业弹性系数变大,确保GDP增长一个点能带动更多就业,社会就业水平将保持稳定向好的态势。此外,定期调整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工资收入已经成为常态化工作,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延续较快增长势头,均将确保居民收入延续目前较好的增长状况,就业和收入稳定增长成为居民扩大消费的坚实基础。
3、服务业保持较高增速,提升消费外延和内涵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下,我国服务业增速不断加快。2013-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比GDP年均增速高出0.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增速1.8个百分点。随着服务业增速加快,规模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至56.9%,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9.4个百分点。在全国用电量减缓的情况下,5月份服务业的用电量增长7.2%,回升了1.4个百分点,显示较强的行业增长潜力。
随着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国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多平台的消费升级逐波展开,基础设施完善和市场需求推动旅游休闲、养老康健、文化娱乐、科技研发、信息消费等服务业扩容,推动第三产业持续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服务平台增多,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发展效率。
4、传统产业变革不断推进,改善消费环境
“互联网+”从产业互联入手,实现了电商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变革线下供应链与服务模式,极大提高了消费便利化程度,有利于升级我国消费环境。商品零售的O2O、批发贸易的互联网化以及互联网场景下的服务消费这三大趋势提高了我国商贸流通效率和居民消费便捷程度,改善了消费环境,激发了之前由于消费环境欠佳而不能释放的消费实力,成为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助推器。
预计201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农村消费增长继续快于城市消费,网络等新兴消费随着基数增大,增速有所减慢,但新增额和增速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三、政策建议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促进我国消费市场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从根本上解除发展的桎梏。
1、深入落实收入分配的改革,大幅增加居民所得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再次慢于GDP的增幅,特别是城市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只有5.8%。应积极推动收入分配的实质性改革,在经济低速增长的情况下,依旧要确保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在控制国企、央企高收入的情况下,通过特别税收等方式,把国企央企大量结余的资金收入上缴到中央财政手里,中央财政通过涨工资、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减小居民社保支出等方式,使这些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周转流动起来,而不是趴在账上,蕴藏更大风险。建议制定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水平的长期化和规范化方案,适时出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时期让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中低收入阶层数量大、年轻化、消费能力强,收入增加带来的引致消费较多。
2、充分利用营改增的政策红利,推动生活服务消费增长
营改增的最大受益者是生活服务业。过去生活服务业无论规模大小一律征收5%的营业税,企业税负较重。本次营改增纳入了生活服务业,由于餐饮、住宿、商贸等大量的生活服务业中小企业居多,可以按照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纳税,即按照3%的征收率实行简易征收,税率由5%降到3%,企业税负下降了40%。此外,部分生活服务业企业日用品消耗、固定资产更新和房屋装修等可以纳入成本抵扣,税负还会有所下降。随着税收成本降低,大量中小生活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升级化发展,将为扩大服务消费提供良好环境氛围,有助于扩大生活服务消费发展。
3、发挥匠人精神,培育中国自己的高端品牌和奢侈品牌
我国每年大量的高端消费流向国外(欧洲、日本等),已成为影响我国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因为中国自己没有长期占领市场的高端品牌或奢侈品牌,消费升级决定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做高端产品和时尚产业,才能留住和扩大消费需求。对于制造业的研发,中国企业不是做不出,更重要的是不愿意做,企业研发创新一样新产品,通常需要花费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目前的企业急功近利者居多。因此,国家应配合供给侧结构改革,引导和鼓励企业不要在意短期的投资回报,而要做战略投资的准备,要创造出有竞争力的自有品牌,要控制上下游产业链,从原材料开发生产到研发设计都要自主化,重视高科技、高工艺含量的产品研制,每个行业都要发挥创新和匠人精神,培育自己的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而不是一味复制或贴牌国外知名品牌,以开拓中国自己的中高端消费市场,唯此才能达到持续扩大消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