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重视初次分配对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作者:邹士年 时间:2014-09-1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但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出现了拉大的趋势,社会贫富悬殊倾向比较突出。收入分配的不公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祸首,而初次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又是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因为绝大部分中低收入者缺少财产性收入,主要依赖劳动性收入,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但实际上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劳动报酬过低的问题。

一、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

我国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居民收入所占比例过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居民收入总量都有较大的增长,但是增速却有很大差别,1992年到2008年,初次分配收入总额增长了11.9倍,其中,企业部门收入增长了15.7倍,政府部门收入增长了13.4倍,而住户部门收入仅增长了10.4倍。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从1996年到2008年一直处于下降过程而政府和企业部门都处于不同程度的上升过程,尤其是企业部门上升较快。但是,近些年由于我国政府对于初次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重视,从2009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占比开始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而企业和政府部门收入占比都出现下降,尤其是政府部门下降速度较快,从2007年占比18.3%下降到2009年的14.6%

2、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980年到2010年,年均工资最低的行业从616元(农、林、牧、渔业)增长到16717元(农、林、牧、渔业),增长了27.1倍,而年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从1035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到70146元(金融业),增长了67.8倍。年平均工资最高行业与年平均最低工资行业的收入比从1.7倍扩大到4.2倍,20052006年一度高达4.7倍。而发达国家这一数据往往在2左右。如果再算上收入高的行业拥有更好的福利和补贴,行业差距会更大。

3、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地区之间在初次分配上的失衡采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之和分别进行比较。总体上看农村居民的地区收入差距较城镇居民地区收入差距更大。1998-2010年农村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前10名中一直有9个是东部地区,而后10名基本一直都在西部地区。但是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倍数从4.5倍缩小至3倍,反映出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有缩小趋势。而城镇居民之间的地区差距相对没有农村居民地区差距明显,而且差距的趋势一直比较稳定。从1999-2011年城镇居民的地区初次收入可以看出,1999年前10名的地区东部7个,西部2个,而后10名的地区,西部占5个,东部没有;2011年前10名中也仍然是东部5个,西部2个,但后10名东部却占据4个,西部2个。城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倍数从2.52.6,基本比较稳定。

4、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之间初次分配的差距本文用城乡居民的年均收入减去转移性收入,即年人均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总和。1990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差额绝对值为494.76元,2011年扩大到11856.62元。1990年城市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1.7倍,2009年扩大到3倍,但20102011年收入倍数开始逐步下降到2.92.8

5、不同经济成份的企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我国的企业由于所有制的不同,导致收入分配上存在较大差距。仅以2009-2011年我国城镇单位国有单位就业人员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比较就可看出,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除了农、林、牧、渔业,所有行业基本相当外,其他行业国有单位都高于私有单位,其中采矿业、金融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国有单位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大大高于私有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而且越是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越高于私有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