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成本趋于零,产品和服务近乎免费,这是生产力进步所产生的功效之一。生产力是“一种生产效率的衡量方法,由产品与生产产品所需条件的比率计算得出。”如果生产一件额外的商品或服务成本几乎为零,则代表着生产力处于最佳水平。----杰里米·里夫金
一、 什么是零边际成本社会
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一旦固定成本完全收回,极端生产力
就会减少生产、分销和回收经济商品和服务所必需的信息、能源、物质资源、劳动力和物流成本。从所有权到使用权,这同时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协同共享上分享更少的东西,这就大大减少了新产品的销售量,从而降低了能源消耗,进而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换句话说,向零边际成本社会急剧迈进,并且在协同共享上接近免费的方式共享绿色能源和一系列基本商品和服务,这是最具生态效益的模式,也是切实可行的最佳可持续经济模式。向接近零边际成本的目标迈进,就是为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最终基准。
《新资本主义宣言》的作者和《哈佛商业评论》的特约撰稿人乌玛尔·哈克认为,在买入门槛更低的情况下,协同经济具有“致命的破坏性”,因为它能够在许多经济领域削弱本已严重不足的利润空间。他认为:“如果那些被正式成为消费者的人们的消费减少10%,而对等的共享增加10%,那么,传统企业的利润率就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也就是说,某些行业必须转型,否则就会被淘汰。”
二 、近乎零成本社会
(一)、互联网信息时代
全球最大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1965年发表的一片非常有名的论文中指出了他发现的集成电路发明以来的指数增长,即每两年集成电路组件的数量翻一番,这个翻倍的过程已经持续了37年。类似的指数增长还发生在硬盘存储容量,网络容量(通过一根光钎网络上的传输数量大约每9个月就要翻一番)。
第一批大型计算机主机的开发,其计算成本远远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经过50多年的计算成本指数因素急速下降,如今数亿人拥有的价格低廉的智能手机,其计算能力比20世纪60年代最强大的计算机主机还要强大千倍。
表格1 硬盘和流量成本变化
|
2000年 |
2012年之后 |
1G硬盘成本 |
44美元 |
<7美分 |
1G媒体视频流量的成本 |
193美元 |
<3美分 |
现在计算能力的边际成本逐渐趋向于零,生成信息的指数曲线已经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在互联网上互相联络,几乎免费的从互联网分享信息、娱乐、新闻和知识。从这方面讲已经进入了零边际成本社会。
(二)、物联网的布局
作为历史上首次职能基础设施革命,新兴的物联网很可能
会推动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它将连接一个智能网络中的每台机器、每家企业、每个住户和每辆车,而该智能网络包括通信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一切都将内置到单一的操作系统中。10年内,在美国、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每栋建筑物都将配备职能电表,而且每一台设备(包括恒温控制器、装配生产线、仓储设施、电视机、洗衣机和计算机等)都将配备可以连接到智能电表和物联网平台的传感器。2007年,大约1000万个传感器将各种类型的人类发明连接到物联网上。到2013年这个数字超过了35亿;更令人惊叹的是,预计到2030年,将会有100万亿个传感器被连接到物联网,其中包括空中传感技术、软件日志、射频识别阅读器,以及无线传感网络等在内的其他传感设备将协助人们收集更广泛的大数据,如电网中不断变化的电价、供应链中的物流交通流量、装配生产线的生产流程、办公前后台服务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即时追踪等。智能基础设施将为每个联网企业提供持续的大数据流,然后利用高级分析方法处理数据,从而创建预测算法和自动化系统,以此改进他们的热动力效率,从而极大的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并将整个价值链的边际成本降低接近于零。
在2012-2013年的18个月里,用于监视和追踪“物”的射频识别芯片的成本下降了40%。现在这些识别元件的成本不到10美分。这些识别元件不需要配备电源,能够从用来扫描它们的无线电信号中获得能量,从而进行数据传输。在过去5年中,陀螺仪、加速度计和压力传感器等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价格也下降了80%-90%。
(三)、免费能源
就产生的能量而言,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正在经历指数增长,地热能、生物能和水能有望跟进。行业分析师预测,15年内,太阳能和小型风力发电的采集技术和设备将像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一样便宜。太阳能公司Sunpower的创始人理查德·斯旺森观察到,太阳能产业中也存在像摩尔定律表现在电脑芯片中一样的倍增现象。斯旺森定律认为,行业产能每翻一番,太阳能光伏(PV)电池的价格就会下降20%。晶体硅光伏电池的价格已经从1976年的60美元下降至2013年的0.66美元。
在获得更多能源的同时,太阳能电池还降低了能源获得成本。在实验室里,三重接头的太阳能电池效率已经达到41%。薄膜的效率在实验室也达到20%。
2011年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一项全球性的能源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太阳能采集量增长了73%,发电量为63.4吉瓦,比5年前增长了10倍。在过去20年中,太阳能设备的发电量每两年翻一番,而且这种势头没有停歇的迹象。
同太阳一样,风能也无处不在,尽管它的强度和频率不具有稳定性,然而仅需获取世界上20%的风能,即可获得7倍于目前全球经济用电量的电力。
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风电装机量呈指数增长,目前,世界上许多地区,风电装机量已经处于和传统化石燃料与核能发电均势的地位。在过去25年中,风力涡轮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00倍,每台风力涡轮机的平均产能增长超过1000%。性能和生产力的提升显著降低了生产、安装和维修成本,因此出现了1998-2007年超过30%的年增长率,换句话说,产能每两年翻一番。
化石燃料能源永远不可能达到零边际成本,甚至不可能接近于零。然而,对数百万早期采用者来说,可再生能源已经接近于零边际成本。随着资本市场向协同共享完成转变,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地球上每个人都能以近乎零的边际成本生产绿色能源并通过物联网进行分享。
(四)、其他行业
零边际成本的现象已经破坏了出版业、传媒业和娱乐产业的旧格局,越来越多的信息以几乎零成本的方式提供给数十亿受益者。零边际成本革命的触角正在延伸到其他商业领域,例如可再生能源、3D打印和在线高等教育。据估计,全球将近10万业余爱好者采用3D打印技术以接近零边际成本的方式生产自己所需的商品。同时,600万学生正在参与慕课,几乎零边际成本的网络课程不但由世界知名教授授课,学生的学分还被大学认可。在这三个例子中,虽然前期成本相对较高,但都有增长指数曲线,就像过去几十年将计算机运算的边际成本降低至接近于零的指数曲线一样。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各大洲和全球网络中的产消者将以近乎零边际成本的方式生产共享绿色能源、商品和服务,并且通过在线虚拟课堂学习,进而将经济带入一个商品和服务几乎免费的时代。
三、中国几个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到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当年市场规模为10.2万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为29.9%,其中B2B市场为8.2万亿元,同比增长31.2%;网络零售市场为1.9万亿元,同比增长42.8%。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市场规模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8.8%。从市场构成来看,B2B依旧占据了主要规模,2013年整体达到了80.4%,网络零售占17.6%,团购占比为0.6%。
(二)、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2011
年增长38.6%。中国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纺织、冶金、机械、石化、制药等工业制造领域。在工业流程监控、生产链管理、物资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监控、装备维修、检验检测、生产安全、用能管理等生产环节着重推进了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建立了应用协调机制,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了工业的集约化生产、企业的智慧化管理和节能降耗。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2015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7500亿元,发展前景将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传统IT领域。物联网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其理念也日趋成熟,可寻址、可通信、可控制、泛在化与开放模式正逐渐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演进目标。
(三)、绿色能源
从产业的整体规模来看,2005年-2011年全国光伏电池
产量从146MW迅速增长20GM,年均增速高达127.05%,目前光伏电池产量已占全球的约65%;光伏组件总产量则从200MW增长至21GW左右,年均增速为117.2%,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
近年来,中国风电装机量发展增速迅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中国累计装容量从1990年的0.004GW增加到2011年的62.36GW,年均增速高达58.18%。
四、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顺应以零成本社会为目标的产业发展趋势,应重点放在以
下几方面:
其一,以新能源为核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及技术发展制高点。一是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超前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制定发展低碳经济产业路线图,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发展。二是将知识密度高、引领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联盟。三是以低碳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为重点,推动产业、技术资本融合发展模式,加速由要素驱动全面转向创新驱动。
其二,以信息革命为骨架。一是要抓住新一轮全球信息技术加速变革的机遇,加速云计算、大数据、三网融合、网络增值服务、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二是要抓住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相结合带来的革命性机会,加速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等新兴能源服务产业的发展。三是要抓住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流通领域的全面渗透所带来的生产流通方式的巨大变革机遇,加速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流通业务的发展,打造从材料、技术、传感器件、系统、网络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四是要抓住互联网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方面全面渗透的趋势,加速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五、参考文献
[1][美]杰里米·里夫金著:《零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2] 史丹等编著:《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 周洪宇、徐莉编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中国》,2013年版
[4]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2014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新改革与大转型,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