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就“十三五”规划提出十大目标任务,即: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在十大目标任务中,“保持经济增长”排在了第一位。将“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是因为“十三五”期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只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才能从容地完成其他方面的目标任务。
1、“转方式”决定未来增长动力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阶段,经济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虽然中长期可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注入动力,但短期可能意味着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目前,结构调整的阵痛在继续释放,增速换挡的压力有所加大,而且新旧动力的转换也在进行之中,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比较大。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一番的目标,需要保证较快的经济增长。按照此前十八大确立的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2015年GDP增速实现7%,“十三五”期间的年均GDP增速必须达到6.56%。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保持经济增长依然面临较大挑战,仍需战略性“稳增长”。
未来增长动力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在结构调整中“稳增长”
当前的经济增速下滑与结构性通缩是周期性的,但更是结构性矛盾所致。首先,投资增速持续放缓主要缘于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压力等结构性问题。一方面,制造业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并存。过剩的都是中低端制造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产能,符合居民消费升级方向的产品和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另一方面,房地产销售回暖与去库存具有“部分一、二线热点城市回暖、非重点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仍趋冷”、“住宅回暖、办公楼与商业营业用房仍趋冷”的结构性特征。
其次,最终消费领域温和通胀与工业生产领域持续通缩相背离是近年来我国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的反映。我国工业生产主要受投资与出口需求拉动。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前,投资的持续高增长导致我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投资是中间需求,消费和出口是终端需求。同为国内需求,高投资必然会对消费形成抑制,进而造成国内终端需求不足,不得不依靠出口来维持。其结果是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投资与出口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循环,一些工业行业高度依赖于全球市场,大量有效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外向型经济对国际经济形势非常敏感,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大幅放缓,我国出口受到严重冲击,进而拖累投资。出口与投资需求的低迷又使工业产能过剩凸显,导致工业领域持续通缩。而消费的平稳增长,尤其是居民对食品的刚性需求使CPI保持温和上涨。
结构性矛盾已成为“稳增长”的最大障碍,未来需要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稳增长”,重点是调整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2014年11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采取在结构调整中“稳增长”的举措,定向精准保持投资平稳增长;多点支撑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先后推出了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和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基本涵盖主要稳增长领域。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截至2015年上半年,7大类重大工程包已开工228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3万亿元。六大消费工程是指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提升旅游消费、挖掘教育、文化、体育的消费潜力、适应中国老龄化需求的相关消费。具体有养老健康家政、信息、节能环保、旅游休闲、住房、文化教育体育等。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了《中国制造业业2025》。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积极筹划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4类新的工程包。发改委按照国务院要求,随后发布了《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明确了新兴产业四大工程推进的时间表。新的四大工程包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包、现代物流工程包、新兴产业工程包(信息消费工程、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海洋工程装备工程、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工程、高性能集成电路工程、产业创新能力工程)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程包。8月份,发改委进一步发布《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将重大工程包聚集在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六个领域,目标是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名片和“中国标准”。
3、“稳增长”需要“稳投资”
理论而言,投资冲击是引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需求因素冲击(投资冲击)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根源。在当前外需难有大的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仍然偏弱情况下,经济要维持6.5%-7%的增速,适度的投资增速必不可少。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城镇化远未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技术改造、与民生和消费相关的服务业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仍有较大空间,投资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维持适度的投资强度不仅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增效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需要加强欠账较多的医疗、养老、教育、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疏通制约经济新增长的软硬件环节。2014年9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十三五”规划作出指示,指出“认真研究一批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对推进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作用显著的重大项目,对解决突出矛盾、增进公平效率有力有效的重大政策,为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提供支撑。”“三个重大”(推出一批重大项目、一批重大工程、一批重大政策,简称“三个重大”)将围绕贴近民生领域、公共基础设施薄弱领域(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停车场建设等)、能拉动消费的基础设施领域(如中小城镇的医院、学校、市场,刺激网络消费的基础设施,更加低碳环保的保障房建设,覆盖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保障设施等)以及围绕实现“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展开投资。
4、促消费在“稳增长”中的地位上升
以消费为主要驱动力,以消费、投资、出口比例协调、良性互动为途径,最终实现经济自主协调、稳定增长是我国经济“稳增长”的中长期战略。以消费来主导增长是从动力源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根本途径。我国长期以投资、出口为主导的失衡增长,形成了积重难返的粗放式增长、缺乏后劲的低水平发展、丧失主动的外拉式增长、差距拉大的非共享式增长。我国能否继续保持30多年的中高速增长,能否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能否跨过“成长陷阱”,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国内环境变化和国际形势难料背景下,实现从消费主导的动力源上转变发展方式,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中有效培育增长的内生动力。1978-2013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4.64%,虽然在三大需求中最大,但与世界平均水平70%、发达经济体80%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较大的差距正说明我国消费拉动的潜力巨大,如果我们把经济发展转到消费主导的三大需求协调拉动,消费贡献率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那么,就能从动力源上扭转消费、投资、净出口失衡局面,实现均衡增长。
“十三五”期间,在政策引导与制度约束下,教育消费将得到大力发展,促进人力资本提升。预计教育政策倾向从扩充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附带的收费服务,转到重点面向有收入人群提供职业教育、文化和技能培训,引导主动消费,确保消费的质量和体验。宏观政策对养老消费的引导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将加快建立社区医疗、陪伴、护理、家政、送餐等养老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保险、投资、资金计划等与养老相关的金融服务安排。与此同时,居民医疗消费将得到引导、提高。通过完善医疗保险体制,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创新医疗保险模式,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医院与医务人员队伍建设,促进医疗供给、服务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此外,电商、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消费市场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培育与引导。加强对电商等虚拟经济商户、物流和信息服务等配套商户的科学管理,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市场,将信息消费上升到战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