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耿德伟 时间:2016-10-08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高度重视我国的人口问题,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今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又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从而为已经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画上句号。在这些政策转变的背后,也反映了在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了几十年之后,我国在人口方面正面临着不断累积的深层次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生育率持续低位运行,少儿人口比例大幅下滑。国际上一般认为人口总和生育率维持在2.1的时候(也即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人口才有可能保持更替水平,避免人口规模不断减少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经历了深刻转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生育意愿普遍下降,总和生育率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不断下滑,到1990年代初就降至2.1的人口更替水平之下。此后,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低位运行。虽然学术界对目前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究竟是多少还没有形成共识,但即使乐观的估计,也仅认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处于1.5-1.65之间,不仅远低于人口更替所需的水平,甚至低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1.8的适宜水平。人口生育率持续偏低,导致我国少儿人口比重不断走低,目前占总人口的比重仅略高于16%,较2000年时下降了6个百分点以上,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少儿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不仅严重影响未来人口的再生产,从长远看还将导致人口活力下降,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未富先老问题日益严峻。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卫生状况的不断改善以及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实现大幅增长,到2015年已经达到75.3岁,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低出生率与不断延长的预期寿命相结合,使得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不可避免。事实上,自2000年起,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7%,从而迈入了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更是进一步加快,到2014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已经达1.3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1%,未富先老问题正日益严峻。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的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35%,届时每三个国人中就有一个年龄在60岁以上,从而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老龄化,不仅将加大社会养老负担,降低劳动力供给水平,还会引发一系列结构性难题,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久而深远影响。

三是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男女性别失衡问题不断凸显。在正常情况下,生物学规律意味着每出生100个女婴将有102-107个男婴出生。但受传统的“养儿防老”等重男轻女思想影响,部分人群通过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导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远高于正常水平,2013年达117.6,是世界上人口性别失衡最严重、失衡时间最长的国家。长期失衡的人口性别比导致到2020年时我国20-45岁的人口中,男性人口将比女性人口多3000万,这不仅将对我国的婚配、就业等产生显著影响,还极易引发各类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人口正面临着少子化、老龄化、性别失衡的三大结构性难题,面对这些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极大的毅力和勇气,正积极推动人口政策调整,加快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下一步,应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做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舆论引导,推动人口结构逐步实现均衡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