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字体:]
分享到:
分享
中国下一阶段外贸出口发展呈现新特征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闫敏 时间:2017-10-20

新常态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低成本优势发生逆转。我国新的竞争优势有待培育。未来在国内外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将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

一、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逐步回落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要素优势与环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货物贸易高速增长时期基本结束,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尽管新常态下有利于中国外贸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如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外部需求基本稳定、外贸出口不断转型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走出去”战略长足推进等等,但是,未来中国贸易进出口制约因素仍不容忽视。一是中国外贸出口比较优势不断丧失,劳动力、土地、资金、环保等制造品生产成本普遍上升;二是中国工业品将面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市场空间逐步收窄;三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须加速推进,这一过程中,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其他主要国家货币升值幅度偏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实物贸易出口;四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进出口国,各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日渐繁多。总体来看,未来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将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新兴经济体受结构性问题影响,潜在增长能力下滑,美国、欧盟等国家与地区推进制造业重构计划,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将导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波动幅度加大。此外,在宏观调控更加强调科学发展、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背景下,对外贸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重心也将从以往主要关注外贸进出口数量、增长速度和总体规模,转变到“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规模与水平”并重上来,速度将不再是我国外贸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未来,世界服务贸易与国际投资将逐步取代货物贸易成为全球经济往来的重要形式,中国产业结构将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重要性将逐步提升。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外贸出口爆发式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取得长足进展。对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峰值出现在1950年左右,比重接近40%,此后钢铁、纺织产业逐步向德国、日本转移,一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英国、德国、日本产业发展轨迹与美国基本类似。新常态下,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向工业化结束阶段过渡,工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在世界贸易发展新常态与国内产业发展新常态的影响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预计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货物贸易。

三、中国外资外贸将由大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转向大规模对外投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同时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增强,这为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展对外投资提供了坚实基础。理论上,一国国际收支变化状况大致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年轻债务国,由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国民收入不足,储蓄规模小于投资需求,国际收支领域表现为经常项目账户与资本项目账户双逆差。二是成熟债务国,由于出口行业发展,贸易项目由逆差转变成顺差,但贸易顺差还不足以抵消投资收益逆差。三是债务偿还国,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储蓄率提高,国内资金逐步可以满足投资,贸易顺差加大,一国由资本输入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变。但是,由于贸易顺差不足以弥补海外资本借贷所需支付的利息,净借贷仍为正。四是年轻债权国,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进一步增加,但该国的投资收益已由逆差转变为顺差。五是成熟债权国,由于外贸领域比较优势丧失,出现贸易逆差。但海外资产投资收益项目顺差增加,经常项目依然能够保持顺差。六是债权减损国,储蓄不足导致投资收益顺差不足以抵消贸易逆差,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双出现逆差。当前中国正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期,实物贸易增速放缓,对外投资规模快速放大。从宏观层面看,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将推动中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合作。随着国内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中国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将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含量低的低端制造业向其他低收入经济体转移,是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从低端环节向增值链中高端环节迈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开拓国际市场和平衡国际收支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合作。从微观层面看,海外投资带来的原材料资源、新市场、新技术、跨境业务等对中国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企业走出去的内生意愿较强。因此,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中国将以跨国公司为载体,通过海外投资改变国际收支情况,扩大资本输出优势,绕开贸易壁垒,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减轻国内节能减排压力,增加企业利润。

四、创新驱动成为未来中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大大缩小。在前期外贸大扩张与外资大发展阶段,中国已经基本引进和掌握了大部分国际中低端先进制造技术。未来,“中国制造”进一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模仿”的方式,提高国内产品技术水平难度加大。与此同时,世界高端先进技术受到发达国家严格控制,难以引进。新常态下,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将由低廉要素价格拉动转变为科技创新拉动的新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对货物与服务贸易以及对外投资的贡献度逐步提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Scan me!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