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上半年工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魏琪嘉 祁京梅 时间:2015-10-27

内容摘要: 上半年,工业减速运行的总体态势仍在持续,部分微观指标仍低位徘徊。二季度以来,受稳增长等调控政策和系列基建投资项目陆续开工的影响,工业生产呈现小幅回升态势,一批新的区域发展规划和铁路基建项目对经济发展形成有效支撑。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有生力量。当前实体经济融资情况仍不乐观,企业生产信心仍不足,负担仍然较重。展望下半年,工业生产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尚未到位,数量大、范围广的传统产业仍处于调整压缩的低迷期,工业生产仍将延续低速增长的格局。建议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推动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在稳定工业经济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时,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上半年工业运行基本情况分析

1、工业生产在二季度呈现逐月小幅回升态势

今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其中,5月份增长6.1%,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已连续两月呈现小幅回升态势(见图1)。工业增速小幅回升主要原因: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格局基本确立,美国经济增势较好,非农就业数据好于预期,欧洲经济趋于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好转,有利于我国工业生产发展。从国内看,上半年,我国“一带一路”、长江中上游发展群、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等区域发展规划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高铁、基建等建设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走出去的步伐大幅加快,项目落实率高、推进速度快,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分行业看,消费品行业明显回暖、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是支撑工业增速小幅回升的动力。5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比4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8倍,工业机器人增长1.3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5月份同比增长9.3%,增速高于整个工业3.2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8.7%,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0.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5%,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4.5%,均明显快于整个工业6.1%的增长水平。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数据来源:wind资讯

2、工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出现分化态势

工业投资与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表现出顺周期态势。受整体投资需求下行的影响,工业投资普遍回落,且投资降幅呈现扩大态势。今年1-5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增速比1-4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5月完成工业投资69655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3653亿元,下降9.1%,降幅比1-4月扩大1.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7645亿元,增长18.8%,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受区域发展和高铁建设等项目投资的带动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小幅回升(见图2),且结构继续改善。从制造业投资增速看,1-5月份,制造业投资58357亿元,同比增长10%,比1-4月份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恢复到两位数增长。在制造业所属的31个行业大类中,有18个行业投资增速回升,13个增速回落的行业回落幅度比上月明显收窄。制造业投资在增速小幅回升的同时,结构继续改善。1-5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3%,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高3.3个百分点;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增长5.1%,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低4.9个百分点。

2: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3、工业品出口持平略增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走势整体偏弱,工业品出口持平略增。1-5月份,我国出口8809亿美元,同比增长0.7%,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约1个百分点。1-5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5437亿元,同比增长0.3%。从主要工业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呈现增长态势。前5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3.12万亿元,增长2.7%,占出口总值的57.8%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1.08万亿元,微增0.4%,占出口总值的20%。上述数据表明,工业外需出现小幅改善。人民币汇率依旧高企,且年内无明显贬值迹象,对出口形成一定的制约,外需小幅改善尚不足以支撑未来出口出现较大反弹。

3:出口交货累计值及同比增速(亿元,%

4、工业品出厂价格月降幅没有扩大趋势

今年5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降幅与34月份持平,没有出现继续扩大趋势。5月份当月,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成品油价格由降转升,部分工业行业价格涨幅扩大,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当月降幅没有扩大的原因。但从1-5月份平均情况看,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6%,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约2.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仍在底部徘徊。          

5、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速4月转正

今年1-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341.3亿元,同比下降1.3%,降幅比1-3月份收窄1.4个百分点。其中,4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95亿元,同比增长2.6%,改变了一季度利润负增长的局面。4月份降息、降费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企业各项费用支出增幅放缓,当月利润增速转正。电力、饮料制品、化学原料制品等部分行业效益改善拉动工业总体利润增长。

6、微观指标仍低位徘徊

由于生产性需求整体减弱,传统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速仍然呈现下降态势。5月份全社会发电量为4562亿千瓦时,同比持平。1-5月全社会发电量22187亿千瓦时,同比仅增长0.2%。今年5月,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28384万吨,环比增长2.7%1-5月,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累计完成142608万吨,同比下降9.8%。与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发电量和货运量大幅减速反映了生产低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地区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

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速(%

 

发电量

原油

十种有色金属

钢材

水泥

乙烯

汽车

2014-03

6.20

-0.10

7.10

5.00

5.90

6.10

7.30

2014-04

4.40

-0.40

4.22

5.40

3.90

6.81

8.07

2014-05

5.90

0.20

3.57

6.09

3.16

4.04

12.08

2014-06

5.70

0.10

4.72

7.10

0.83

5.67

11.23

2014-07

3.33

1.08

7.92

3.69

3.51

11.52

10.09

1(续):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速(%

 

发电量

原油

十种有色金属

钢材

水泥

乙烯

汽车

2014-08

-2.20

0.90

9.55

2.43

2.97

14.35

3.19

2014-09

4.12

0.95

8.23

1.73

-2.21

14.15

4.47

2014-10

1.90

0.00

4.80

2.00

-1.10

11.00

6.80

2014-11

0.60

1.40

7.90

1.20

-4.00

-6.40

2.60

2014-12

1.30

2.10

15.40

6.40

-1.40

6.40

3.70

2015-1/2

1.90

1.10

6.80

2.10

11.20

5.70

4.60

2015-03

-3.70

2.10

6.60

3.60

-20.50

2.50

3.50

2015-04

1.00

2.80

9.70

3.40

-7.30

-7.60

-0.30

2015-05

0.00

2.00

11.40

2.10

-5.40

-5.90

-1.60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1、实体经济融资情况仍不乐观

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5月份虽然新增人民币贷款9000亿,但从结构上看,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短期信贷和中长期信贷较4月份均有所下降,表明实体经济融资情况仍不乐观。二是5月新增人民币存款3.23万亿,但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居民存款减少4413亿,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94万亿,股市上涨导致一般性存款向证券市场分流。

2、企业生产信心仍然不足

5月份,PMI从业人员指数为48.2%,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继续减少。PMI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2%,与上月持平,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生产用原材料库存量减少。

3、企业负担明显加重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占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呈加快上升态势(表2)。2011年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是24.2%16%14.4%20151-4月比重分别为34%24.4%22.4%,攀升幅度较大,说明企业负担明显加重。

2:工业企业各项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

财务费用/利润总额

利息支出/利润总额

2011

24.2%

16.0%

14.4%

2012

26.0%

19.7%

19.0%

2013

24.9%

18.8%

18.1%

2014

26.1%

20.3%

19.0%

20151-4

34.0%

24.4%

22.4%

三、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1、正确对待“下行压力大”的现状

“下行压力大”背后的潜台词是指增速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下行压力大”虽然是事实,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而反应过度,将会产生诸多副作用。首先,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普遍规律,传统要素比较优势递减也是客观必然,中国经过30年快速发展,工业增速出现减速运行本身具有客观必然性,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应惊慌失措。其次,新增长优势的培育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要素的升级、创新不会一蹴而就,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即便可以带动增速回升,短期内效果也不会十分明显。第三,过度关注“下行压力大”,可能使各级政府的GDP情节死灰复燃,将影响国家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

2、“稳增长”需要更加明确的政策信号

当前,稳定企业市场信心十分重要,政策信号应该明确、有力、有效,避免“隔靴搔痒”。一是及时公布“负面清单”,“法无禁止即可为”,给企业吃定心丸,同时也表明政府深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的决心。二是谋划一些涉及民生、社会经济效益高的项目,财政资金大力支持。传统的发展大型“铁、公、基”的政策虽然仍有提振预期和发展信心的作用,但政府的筹资能力已明显降低。而全国城乡存在很多急需开发、社会效益良好的项目,如:村村通公路建设、宽带入村建设、城市宽带提速改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等等,这些项目同时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培育新的有效需求意义重大。

3、“稳增长”应有所侧重,为转型升级提前布局

“稳增长”除了发挥对工业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应该有利于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与转型升级矛盾的“稳增长”不是真正有效的稳增长。测算显示,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中劳动生产率已经出现分化,一些行业如轻纺、服装鞋帽行业生产效率已经开始降低,另一些行业如重化工业生产效率基本保持稳定,装备制造等行业的生产效率则呈现上升势头。对此,当前稳增长的力量应该有所侧重,对于生产效率明显下降的“夕阳产业”,政策的着力点是提升效率、为部分企业退出做好社会兜底工作;对于生产效率基本稳定的行业,政策的着力点应是如何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通过技术嫁接提升行业效率;对于生产效率呈现上升势头的“朝阳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政府扶持为杠杆,带动民间投资,让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政策建议

1、做好重大项目落实督查工作

一是建议由国务院督查室组建重大项目落实情况督察组,对中央投资重大项目的开工情况进行督促。二是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积极作用,对统筹使用沉淀财政资金明确任务清单和时间表。

2、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试点和建设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消化过剩产能。建议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特别是在地下综合管廊投融资、建设维护、定价收费、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升管廊建设管理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建议在新增中央投资年度规模中尽快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出资,带动社会资本加快投入相关产业。

3、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包建设

发挥联动机制作用,定期协调工程进展,加快推进信息电网油气网、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运输、健康养老服务、能源矿产资源保障等七大类重大工程包和新推出的新兴产业、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4个工程包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力量。

4、以优胜劣汰推动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

持续、顺畅的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是制造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目前企业退出机制存在很多缺陷。大量“僵尸”企业本身已经丧失生存能力,却依靠政府或者银行“输血”继续生存,有限社会资源被无效占用,大大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优胜劣汰本身也是资金重新配置的过程,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5、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认真贯彻落实《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抓紧组织实施好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方案,力争在核心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同时,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指导,支持制造业企业工艺流程优化和设备更新改造,发展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