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双创领域各类“民间”统计分析存在问题需引起关注
来源:综合管理部 作者:张巍 时间:2016-10-2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全面实施的两年时间里,随着各界参与双创热情的不断高涨,包括创客、创投资本、孵化器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在内的各类参与主体对双创总体发展形势表现出高度关注。在这一背景下,随着各类主体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化,一些“民间”机构在一些领域或区域开展了双创统计监测分析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清科研究院的创投资本月度分析报告、36氪基于自身所掌握的互联网创业企业数据库资源所生成的双创指数、国信优易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开展的国内部分城市双创指数研究等,这些成果对于各方了解判断双创特别是在创投资本、社会舆情、区域双创生态等细分领域的变化和趋势提供了积极的帮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偏重指数弱化指标。目前,各类“民间”机构热衷于构建“双创指数”,并用这一指数来反映双创发展态势。这一方法固然简单明了,但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主观随意性强,即用以计算指数的具体指标遴选和权重设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个别机构为了生成特定的结果甚至随意调整指标和权重;二是指数化结果掩盖了结构性问题,即无法通过具体指标研究双创具体领域的结构性变化,甚至会出现由于不同类型统计指标加权平均导致对双创总体发展形势出现重大误判的情况。

二是偏重结果弱化投入。受数据获得性等因素影响,各类“民间”机构大都选择通过公开数据开展双创统计监测工作,为此偏重于对新增市场主体数、创投资本投资项目数、新三板上市企业数等具有常态化公开数据的双创“结果端”的统计,而忽视或弱化了对各级政府在双创领域所出台的政策措施等“投入端”相关指标的统计,导致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却无法被有效统计进来,进而产生对双创总体发展形势的低估。

三是偏重技术弱化逻辑。一些机构在开展双创统计时盲目追求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计算”双创进展情况,加之具体操作团队大都是计算机技术人员出身,缺乏基本的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知识和对双创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大数据分析时很容易忽略双创各因素的内生逻辑联系,从而导致对计算结果无法做出经济学意义上合理解释的问题。

四是偏重宣传弱化分析。由于互联网经济追求“吸引眼球”效果的特点,大部分开展双创统计分析的“民间”机构往往更加热衷于宣传甚至炒作计算结果和统计结论,而往往忽视或者无力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更无法通过数据分析为有关部门决策形成科学合理的参考。

基于上述情况,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权威科学的双创统计监测体系。

首先,要建立权威的统计监测制度。鉴于国务院领导对双创发展形势的高度关注以及双创工作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的特点,有必要基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单位承担双创统计监测工作。即由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牵头会同相关方面,结合目前开展的双创季度形势分析工作和双创督查工作,建立常态化、科学化、连续化的双创统计监测分析工作机制,全面分析评估双创各领域发展态势。

其次,要确定广泛的统计数据来源。基于双创工作“久久为功”的特点以及《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的8个方面、27项重点任务,建立“三位一体”的双创统计数据来源,即: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与双创活动紧密相关的统计数据,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双创示范基地等单位定期提供的报表数据,针对创业者、投资人等双创直接参与主体以问卷调查方式提供的问卷数据。

第三,要开展科学的研究分析工作。基于双创季度形势分析工作,由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按季度发布全部双创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各项数据,同时鼓励社会各方在对各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对双创发展形势进行独立分析研判,同时也欢迎有关单位在对指标权重、计算方法进行公开科学论证基础上计算并发布“双创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