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区域经济发展回顾
上半年,我国地区经济运行呈现出“东部态势向好,中部整体平稳,西部稳中趋缓,东北持续减缓”的特征。东部地区绝大部分省份态势向好,经济总体上企稳回升趋势明显;中部地区经济运行整体保持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实现较快增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徘徊波动特征明显,主要经济指标有所回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趋缓态势;东北地区经济缓中趋稳,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正在收窄。
1、地区特色显现,东中西部地区增幅差异变小
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背景下,各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以及经济转型进展不一等,各地经济承压能力各异。在经济共振的大格局下,四大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运行态势,地区经济增长极差有扩大之势,经济增幅标准差也有所扩大。上半年,增幅最高的重庆达到11%,增幅最低的辽宁仅有2.6%。
图1 31省市区经济增幅极差以及标准差
从四大区域看,自2007年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增速,但2015年出现反转,东部地区经济增速重新高于平均水平,而且呈现相对稳态,连续多个季度无大波动。中部地区经济增速回落较多,中部各省经济增速普遍下降,山西省增速大幅下滑,上半年仅增长2.7%。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下降幅度与平均水平相当,增速仍然最高。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在2014年低位上继续下滑,吉林、黑龙江两省增幅也位于后几位。值得欣喜的是,各区域经济增幅二季度普遍回升,特别是西部和东北回升幅度较大。
东部地区增长稳定、增幅下降有限的原因:东部地区商业基础和市场观念比内陆地区更加成熟,率先转型,率先调整,获得更多的改革红利和制度红利;我国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趋势未变,东部地区比中西部更能享受到人口红利带来的收益。
东北地区陷入困境的原因: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面临着资源型城市主导的产业随资源衰竭而衰退,且接续产业难以支撑企业既往承担过多社会职能而遗留的历史包袱以及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的环境严重破坏等问题;东北国有企业比重大,在发展中面临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企业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受宏观政策调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东北地区近年来出现了重大困难并承受了巨大压力。由此,东北地区逐步成为依赖政策倾斜和扶植但发展陷入困境的经济塌陷区。
表1 各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增幅变化
季度 |
2014.1 |
2014.2 |
2014.3 |
2014.4 |
2015.1 |
2015.2 |
比上年末 |
比上年同期 |
比一季度 |
地区 合计 |
8.1 |
8.3 |
8.2 |
8.3 |
7.3 |
7.6 |
-0.6 |
-0.6 |
0.3 |
东部 |
7.7 |
8.0 |
8.0 |
8.1 |
7.6 |
7.9 |
-0.3 |
-0.1 |
0.2 |
中部 |
8.9 |
8.9 |
8.7 |
8.9 |
7.5 |
7.9 |
-1.1 |
-1.0 |
0.3 |
西部 |
8.7 |
9.0 |
8.9 |
9.0 |
7.8 |
8.3 |
-0.7 |
-0.7 |
0.5 |
东北 |
6.5 |
6.5 |
6.0 |
5.9 |
3.5 |
3.9 |
-2.0 |
-2.6 |
0.5 |
2、GDP与工业相关性高,但工业的地位逐步下降
二季度大部分地方经济增速稳中有升的原因是,服务业成为增长新动力,京沪两地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6%和1.1%,但因为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6-7成以上,京沪今年上半年由于服务业的高增长使经济增速达到7%。虽然其他地区的服务业增速也普遍保持较快增长,但多数省份的结构调整还没达到京沪这种相对稳定的程度,很多省份服务业占比虽然有所提高,但工业比重仍然较大。这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省份反映更为突出:在那里,只有工业增速越高,经济增速才能越快,才能带动投资、消费增长。今年上半年,山西工业增速全国倒数第二 (-3.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最低的也是山西,只有5%,经济增幅倒数第二。可见,对大多数省份来说,经济要快速发展,工业仍是基础,GDP增幅与工业增速相关性高,但工业的地位已呈下降态势。
图2 2015年上半年GDP与工业增加值增幅(%)
3、中部三大需求增幅均最高,东西部各有高低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上半年中部地区呈现全面领先增长态势(见表2);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出平均水平,但出口、消费增幅低于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投资增幅低于平均水平,但出口、消费增幅高于平均水平;东北地区则是全面落后。
表2 2015年1—6月四大区域需求增长情况(%)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
进出口增长 |
出口 增长 |
进口 增长 |
比上年同期顺差增加、亿美元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
地区合计 |
11.4 |
-6.89 |
0.90 |
-15.55 |
972 |
9.79 |
东部 |
13.5 |
-7.19 |
0.57 |
-15.43 |
798 |
9.44 |
中部 |
15.7 |
6.78 |
10.26 |
0.72 |
42 |
11.36 |
西部 |
9.9 |
-6.40 |
3.38 |
-22.41 |
98 |
9.93 |
东北 |
-6.0 |
-19.23 |
-14.46 |
-23.07 |
33 |
7.89 |
图3 2015年1-6月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图4 2015年1-6月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
东部地区上半年投资增幅较高,原因在于东部地区资金更充足,投资收益更高。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GDP增长7.7%,其中金融业在股市的拉动下高速增长23%,贡献1.4个百分点;上海金融业则增长30.1%。房地产回暖的贡献也不小,上半年广东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幅略低,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对中央投资、大项目投资依赖性比较强,一旦大项目投资放缓,市场自发投资难以跟上。东、中、西部消费增幅出现差距主要是消费结构所致,中西部地区传统性消费仍有很大空间,而东部地区面临消费转型,即: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移;传统商品消费向信息消费转移;集团消费向大众消费转移;生产性批发向生活性批发转移。
二、全年区域经济发展展望
下半年,区域经济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将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政策
下半年,国家将研究促进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地区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研究制定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文件,推进中部地区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在西部地区再新开工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工程,出台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措施。制定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出台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大力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总体看,区域政策并没有显著变化,对下半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2、投资
制约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有3个因素:一是工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致使企业投资意愿减弱;二是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未来投资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三是要素约束趋紧,项目建设推进难度加大。因此,2015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提高的难度不小。不过政府将继续推出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包括鼓励基础设施投资、宽带建设、棚户区改造、环境保护和水处理以及抗洪救灾等,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下半年投资增幅有望保持稳定并略有回升。
分区域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将继续推进,有利于天津、河北扩大投资,强化北京的创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一批以重大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下半年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加上东部地区投资效益相对较高,在自贸区的带动下,东部地区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幅。中西部地区投资将获政策支持,增幅有望有所提高。东北地区投资增幅会继续回升,但增幅在各地区中仍将落后。这样,各大区域投资增幅格局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3、产业发展
上半年,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像云南、甘肃、贵州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就是因为利用城镇化的历史契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沿海地区上海、浙江、江苏等五省结构优化、经济换档,第三产业的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下半年,第三产业在消费带动下仍将保持良好态势,对各区域特别是对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形成支撑。
上半年,受市场需求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等影响,能源原材料行业生产低迷,但与消费相关的行业运行总体较好。传统产业发展缓慢,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下半年,经济转型进一步加快,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如火如荼,新兴产业将继续扮演决定性角色,由于东部发达地区新兴产业占得先机,规模比较大,相对而言对东部更为有利。但是东部地区上半年金融业、房地产业对经济贡献偏大,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扎实,特别是金融业难以恢复上半年的辉煌,将对东部发达地区构成一定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在基建投资增幅回升带动下,传统行业增长可望有所好转,并一定程度上缓和上半年传统行业增幅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
依据上述分析,初步判断下半年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将呈现如下态势: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速将继续维持相对稳态,变化不大。中部地区经济增速降幅将进一步收窄,全年经济增速与东部基本相当。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领先,但与东中部地区增速差将有所缩小。东北地区增速将继续回升,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将是洼地。
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采取针对性的区域支持政策
要促进东北等困难地区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尽管不能用政府判断来取代企业的判断和市场选择,但是鉴于东北地区的现实情况,存在着部分市场扭曲和普遍的制度性困难,政府的介入和引导成为一种必要。为此,要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角色,明确什么事情应由中央干,什么事情应由地方政府干,什么事情不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干。加大中央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困难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地方政府完成托底工作,实现应保尽保,确保经济风险不转化为社会风险。同时,应根据企业生命周期设计出从种子期到成长初期到成熟期的全过程金融支持方案,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缓解中小型创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2、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稳定投资增长
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的关键举措,加大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投资力度,以增量带存量,以优化促转化。已经列入今年计划的要尽量往前排,能早开工的要早开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未列入计划而迟早要干的,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力争提前开工。鉴于中西部地区财政实力有限,在基础设施方面仍然落后很多,在重大项目建设中,需要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减少对地方配套资金的要求。
3、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现阶段人口区际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扩大具有一定强化作用,需要从多方面对此进行调整和引导。一是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速东部地区的生产活动向中西部扩散,满足各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平衡地区之间的工资水平。随着东部产业的转移,使人口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实现从控制流动到合理流动的转变。二是采取有力的措施缓解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问题。既需要“开源”, 也需要“截流”。通过加强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使劳动力供给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从源头上不断增加本地的人力资本存量。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创建更好的投资环境,增加本地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减少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