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及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CPI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市场的定价机制是否健全,还会决定社会财富分配并进一步决定社会是否稳定,因此政府部门对CPI给予高度重视并时时监测CPI的变化,从而相应的调整货币政策来稳定物价。
CPI的编制可分为8大类,其中食品类所占的权重最大,占权重的三分之一左右,与CPI的相关系数最高,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5,而近几年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剧烈,其相应的方差可达5.61(CPI波动的方差为2.27),因此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会极大的影响到CPI的波动。如果对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肉禽及其制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最大,其相应的方差为13.17,且与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89。而这其中猪肉价格占肉禽及其制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权重为10%左右,与肉禽及其制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98,且猪肉价格具有较大的波动,其相应的方差为25.75。因此,如果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则其会带动CPI的上涨,当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超过30%时,其对CPI的上涨幅度贡献1%左右。如下图所示,猪肉价格、肉禽及其制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CPI走势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猪肉价格的波峰和波谷分别对应着CPI的波峰和波谷,表明猪肉价格的波动对CPI的波动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即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会带动CPI的快速上涨,而猪肉价格的快速下跌会带动CPI的快速下跌。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4个月内,我国猪肉后臀尖价格由3月21日的23.16元/千克上涨到7月20日的28.04元/千克,上涨幅度达到21.07%,五花肉也由23.59元/千克上涨到28.25元/千克,上涨幅度达到19.75%。而现在正值猪肉消费的淡季,猪肉价格理应维持在比较稳定的区域,为何现在会出现较快的上涨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此次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中国的猪周期是否再次卷土重来?对此问题的分析有助于了解猪肉价格上涨的推动因素并为维持物价的稳定提出合理的参考建议。
注:FP为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MP为肉禽及其制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为同比去皮带骨猪肉价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猪肉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1.需求因素。一般而言,我国居民对猪肉的需求量比较稳定,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对猪肉的需求量较低,而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冷,对猪肉的需求量会逐步提升,加上下半年的节假日较多,因此在秋冬季节对猪肉的消费量较高。
2.供给因素。由于猪肉价格的需求弹性要低于其供给弹性,在没有外部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猪肉市场不会自发的出现市场均衡的情况,从而会造成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就是说,当本期的猪肉价格较高时会诱使养殖户增加下一期的猪肉供给,一方面较高的本期价格会导致养殖户减少本期生猪出栏量,从而增加对母猪的补栏量,这会进一步导致猪肉供给的减少,从而推动价格继续上升;另一方面,生猪的生产具有周期性,从母猪补栏到生猪供应一般需要12个月(从仔猪购进到育肥出栏一般需要5个月),当母猪及育肥猪存量超过正常的供给水平时会导致价格下降,此时养殖户的收益不及预期,有时甚至会亏损,从而导致养殖户减少母猪存栏量,并且会造成大量宰杀母猪的现象。由于生猪自身养殖的周期性,对母猪大量的宰杀会导致未来生猪供给的减少,从而使整个市场处于不断波动的过程中。
而在生猪生产过程中会存在各种饲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劳动工资管理费、药品防疫费、能源消耗费等,因此生产成本的变化也会造成猪肉价格的波动。又由于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0%以上,且饲料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粮食,其中玉米占65%以上,豆粕占20%,所以一般将猪粮比价作为生猪市场的预警指标,当猪粮比价为6:1时能够保证盈亏基本平衡,当猪粮比价大于9:1时说明生猪生产供给不足,价格过度上涨;当猪粮比价低于5.5:1时说明市场明显供大于求,价格会出现下降。
此外,猪肉供给还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如疫情等突发性事件会导致猪肉供给的下降并进一步减少母猪存栏量,在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猪肉价格将会上升并伴随着一定的周期性波动。
近几年猪肉价格的波动周期
如果以波谷到波谷为周期进行划分,第一个波动比较大的周期为2003年5月份至2006年6月份,猪肉价格由9.76元/千克上涨至2004年9月份的15.13元/千克,上涨幅度为55.02%,上涨持续时间为17个月,此后价格开始逐步下跌,降至2006年6月份的10.58元/千克,跌幅为30%。此次猪肉价格上涨主要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所导致居民消费猪肉量下降,从而引致养殖者的利润下降并不得不减少生猪的供应量,随着非典疫情过后猪肉消费量的回升,猪肉价格开始上涨,而此时生猪的存栏数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所以这又进一步导致猪肉价格的上升。
第二个波动比较大的周期为2006年6月份至2009年6月份,此期间的价格由10.58元/千克上涨至2008年2月份的26.08元/千克,上涨幅度为146.50%,价格上涨持续时间为21个月。此后价格出现明显的下跌,降至2009年6月份的15.46元/千克,跌幅为40.72%。造成此次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为猪蓝耳病及猪高热病疫情对猪肉供给急剧减少所致。
第三个波动比较大的周期为2009年6月份至2012年6月份,此期间的价格由15.46元/千克上涨至2011年9月份的30.35元/千克,上涨幅度为96.31%,上涨持续时间为16个月,此后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趋势,猪肉价格降至2012年6月份的22.78元/千克,跌幅为24.94%。造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在猪肉价格上涨的时间段内,玉米价格由1.65元/千克上涨至2.45元/千克,上涨幅度为48.48%,由于玉米是饲料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养猪成本的提高导致了猪肉价格的提高;另一方面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偏低导致生猪存栏量的减少,加之口蹄疫疫情的发生导致猪肉价格的上涨。
从近几年猪肉价格的波动周期分析中可以发现,每次大的周期波动一般会持续3年左右,上涨持续时间大概在1年半左右。
近期猪肉价格的波动因素分析
从需求的角度看,目前正值猪肉消费的淡季,因此并不是猪肉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的猪肉价格快速上涨。从外部冲击角度看,近两年并没有严重的猪病疫情,因此也不是外部冲击导致的生猪供给减少。进一步分析发现,根据中国畜牧业信息网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6月份以来,我国猪粮比价一直处于较低的走势,除极个别月份外,有24个月均处于盈亏平衡点6:1以下,最低时为2014年4月份的4.71:1,此后猪粮比价成上升态势,但是依然低于6:1,即便是今年猪肉销量较高的一月份,猪粮比价仍为5.93:1,此后又进一步呈下降的态势。长时间的猪粮比价低于盈亏平衡点说明生猪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且当猪粮比价处于5.5:1以下时说明生猪的生产会出现明显的亏损。因此长时间的亏损势必会导致养殖户大量减少生猪的供给。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上半年我国猪肉产量2574万吨,同比下降4.9%,生猪存栏量41739万头,同比下降6.0%,生猪出栏量33437万头,同比下降5.1%。同时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9月份以来,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呈现持续下跌的态势,今年5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923万头,同比下降15.5%。由于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持续减少,这就导致在未来时间段生猪供给量的减少,从而会进一步提高未来猪肉的价格。加之天气逐渐转凉,对猪肉消费量会逐步增加,如今年8月份立秋会有贴秋膘的传统,且下半年的节假日会较多,从而会导致需求量的上升,因此会加剧猪肉价格的上涨,猪周期再一次卷土重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会导致CPI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涨。
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猪肉价格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近几年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剧烈,从而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当猪肉价格高时,一些养殖户会盲目跟风,选择进入养殖行业,随着生猪供给的增加,会打破猪肉供求的平衡,并进一步导致猪肉价格的走低,从而导致养殖户的利益受损并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状态。面对此情况,需要政府进一步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并逐步完善市场供需监测系统,及时向社会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
完善疫情疫病防控体系。从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周期来看,重大疫情疫病是我国两次猪肉价格剧烈波动的直接原因。因此需要加强畜禽类疾病防治并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疫情监测、疫情报告和疫情处置体系,从而减少疫病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
适当对养殖户进行补贴。当猪肉价格较高时,政府更愿意关注对消费者的保护并出台相关政策对猪肉价格进行抑制,而当猪肉价格较低时,却对养殖者的受损情况关注不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以补贴养殖者的损失,从而导致养殖者减少生猪的供应并加大猪肉价格的波动性。因此需要政府在猪肉价格较低时对养殖者进行适当补贴,并加大政府采购力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养殖者所受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猪肉价格的稳定。
进一步加大规模化养殖在行业中的占比。较生猪散户养殖而言,生猪规模化养殖在抗疫病风险及市场风险方面要强,且便于监管,同时生产管理更加规范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猪肉质量安全水平。因其养殖规模较大,所以在市场信息获取方面更加积极。所以大规模养殖在行业中所占比例的提高有利于猪肉价格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