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胡祖铨 时间:2015-11-04

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资本扩张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渠道。“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走出去”的层次、水平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特点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企业走出去水平不断提高,境外投资加快发展,主体多元、领域广泛、规模扩大、水平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规模持续较快增长

“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1-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年均达到16.3%。投资流量持续增长,屡创新高。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突破1000亿美元,2014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突破1000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介绍,2014年中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大约高于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就是说2014年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二)行业集中度较高

“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7个行业。2011-2013年平均,上述七个行业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89.7%。其他行业投资规模都比较小。具体行业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64.6亿美元,占29.4%。采矿业176亿美元,占19.5%,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批发和零售业126.7亿美元,占14.1%。金融业104.1亿美元,占11.6%。制造业76.4亿美元,占8.5%。建筑业30.9亿美元,占3.4%

(三)国家/地区相对集中

从国别(地区)分布情况看,2011-2013年平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前五大投资地分别是:中国香港499.06亿美元,占55.4%,主要流向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开曼群岛50.06亿美元,占5.6%,主要流向商务服务业。英属维尔京群岛38.9亿美元,占4.3%,主要是商务服务业。美国32.44亿美元,占3.6%,主要流向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建筑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澳大利亚29.32亿美元,占3.3%,主要是采矿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这五个投资地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2.1%,其他国家则占比较小。

从地区构成情况看,2011-2013年中国对大洋洲、北美洲、亚洲的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对大洋洲的投资在2011-2013年间几乎翻番,年均增长24.7%,年平均流量达到31.3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3.5%,主要流向等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年均增长23.2%,年平均流量为40.9亿美元,占流量的4.5%,主要流向美国、加拿大。亚洲年均增长19%,年平均流量为619.6亿美元,占流量的68.8%,主要流向中国香港、新加坡、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伊朗等。非洲年均增长16.9%,年平均流量为30.2亿美元,占流量的3.4%,主要分布在津巴布韦、苏丹、赞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等国家。拉丁美洲年均增长10.9%,年平均流量为108.2亿美元,占流量的12%,主要流向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委内瑞拉、阿根廷、厄瓜多尔、巴西等国家。欧洲年均负增长4.2%,年平均流量为70.8亿美元,占流量的7.9%,主要流向英国、法国、卢森堡、俄罗斯、德国、荷兰、瑞典、意大利等国家。

(四)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

“十二五”时期以来,地方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2011-2013年平均,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313.9亿元,年均增长27.1%,远高于全国增幅,占39.2%。广东、山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辽宁等位居地方投资的前列。

(五)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2011-2013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中国境内投资者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占63%,国有企业占9.4%,私营企业占8.3%,股份有限公司占7.4%,股份合作企业占3.5%,外商投资企业占3.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2%,集体企业占0.8%,其他企业占2%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总量偏低

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但是起步较晚,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一个多世纪。中国自1979年起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并在2014年第一次超过吸引外资数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3年,中国海外投资流量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三位,相当于美国的40%,日本的70%。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比较晚,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投资的总规模或者说投资的存量比起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资本输出大国,尚有较大差距。截至2013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6604.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1位,仅相当于同期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4%,英国的35%

(二)区域分布不合理

中国对外投资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70%投向亚洲,其中香港就占了在亚洲投资存量的80%以上。而排在亚洲之后的是拉丁美洲,在拉丁美洲投资存量的90%左右又集中在其自由经济区,避税天堂之称的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投向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和卢森堡等离岸中心的流量超过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0%,其中有相当部分通过返回投资国内的方式回流境内,对冲了境外投资流量。总体来说,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投资风险的分散。

(三)行业结构不合理

中国对外投资还没有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布局。由于国内经济结构和企业的国际地位等原因,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如煤、铁、有色金属、石油等矿物资源领域和拥有较成熟经验的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而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受国内没有很成熟的技术或相关经验、国外相关行业投资门槛较高、部分国家对中国在此类行业的投资有限制等,对外投资明显规模不足。

(四)企业国际化程度较低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跨国经营水平有待提升。与实体经济高度全球化和物流全球化相比,我国企业经营理念、思想更倾向于封闭,全球视野不足。在人才储备上,我国企业缺少国际经营人才、国际管理人才,雇员的国际化比例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社会关系处理意识上,我国企业往往忽视与当地利益的融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不足,可能会引起当地民意不必要的抵制和反感。在风险管理上,我国企业虽然对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有所意识,但防范措施不力,尤其是法律风险与政治风险,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三、推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平稳发展的“新常态”,“走出去”也将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为促进“走出去”业务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应着重考虑以下相关政策:

一是改革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中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进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和备案制,推进确立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更多释放企业境外投资的活力。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调整相关统计指标,并对外公开公布。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提高对外劳务合作风险的处置能力。

二是强化对外投资的政府服务职能。加强对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国别环境、环境保护以及产业指引等指导服务,提供方便的权威信息渠道。整合政府部门、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商协会组织等信息资源,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做好对外投资合作政策培训,搭建投资促进平台,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对外援助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

三是加大对外投资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税收抵免等财税手段扶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创新财税支持方式。适度放宽企业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简化用汇审批程序。支持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境外融资。鼓励国内金融机构海外扩张,建立分支网点,配合并支持企业国际化。

四是优化对外投资的国际环境。编制对外投资合作领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我与有关国家经贸关系深入发展。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加快推进自贸区发展。推动农业、林业等重点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开展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合作,稳步推进周边互联互通重点项目,推动企业实施一批高铁、铁路、核电等重大境外项目建设。加强政府间合作,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动集群式“走出去”。

五是加强对外投资的境外风险防控。加强国别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及时发布安全预警信息。建立境外企业项目外源性风险管控评价体系。强化企业防范风险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水平。进一步完善境外涉我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六是建立对外投资的国际化人才储备。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建立并优化多层次国际精英人才培育体系。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等专业人士的积极作用。支持企业利用市场渠道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