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影子银行的主要特点及风险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邹蕴涵 时间:2017-11-13

所谓“影子银行”,按照美联储给出的定义,是那些有着类似银行的功能,但又无法直接获得中央银行流动性和公共部门信用担保支持的金融中介。影子银行系统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产物。2007年的金融危机与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影子银行本身所具有资产-负债特点,这加速扩大了金融不稳定性,使得整个影子银行系统联系更为密切,面对危机时更加脆弱。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和指导,是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与美国类似,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源自规避监管的动机。

一、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

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更加严格。居高不下的存款准备金率、严格的贷款额度控制都让银行配置资金的效率下降,成本上升。因此,资金有动机避开银行,出现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而银行本身也有动力将贷款包装为理财品、银信合作等受监管程度更弱的形式,变成影子银行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表外资产(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等领域。总体来看,影子银行存在三大主要风险。

影子银行给政府带来转嫁风险。在影子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储户获得了更高收益,贷款人获得了资金支持,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中介也收取了利差和手续费,赚得了利润,而政府可能就成为这个过程中最大的输家。影子银行所起的核心作用与正规银行类似,但同时又缺乏央行的直接流动性支持以及存款保险机制,容易受到挤兑冲击。因此,影子银行整体风险最终转嫁到了政府身上,留下的危机必然需要政府来买单。

影子银行给市场带来错误定价风险。在微观层面,影子银行享受着隐性存款担保,提供的收益率在储户看来没有风险。这样,在金融市场上就引入了越来越多收益高但风险低的产品,对资金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由此一来,那些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反而可能因为无法给出较高的“无风险收益率”,从而吸引不到资金。这种价格体系紊乱带来的资源错配可能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在实际中,一些影子银行将资金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业、“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等在正规银行难以获得贷款的行业和领域,干扰了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影子银行本身存在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相对正规银行已经相当成熟的审贷流程来说,影子银行的资金运用并没有完整而严格的制度可循,不排除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人为原因而引入更多的风险,甚至出现违法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具有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盲目扩张,容易出现超范围经营等问题,甚至发展为庞氏骗局。另一方面,许多影子银行产品和行为本身的设计存在固有缺陷,例如信托公司的“资金池”业务和一些长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依赖于短期限的信托融资存在明显的流动性风险。因此,影子银行风险很大程度上在监管者的视线之外累积。一旦爆发,比看得见的风险更具破坏力。

二、影子银行扩大金融不稳定性的途径

如果进一步研究影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现它能够扩大金融不稳定性的途径,货币市场类融资工具就是其中关键的要素。货币市场通常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它主要的融资工具包括同业拆借、票据、国库券、大额定期存单以及回购协议等。影子银行主要依靠这些工具进行融资,一般来说融资时会需要一定的抵押品担保。

如果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次外部冲击,导致影子银行持有的资产发生减值,此时它很可能不能满足货币市场的融资抵押担保要求(价值不够),那么影子银行必须抛售一些资产来满足融资需求,否则它难以满足自身流动性需求。这时,抛售资产的行为会进一步降低市场上的资产价格,进一步降低自己持有的资产价值。于是货币市场融资的抵押担保要求更难被满足,影子银行又只能继续抛售资产。

如果当期其实本没有危机,但是根据形势判断未来会有一定危险,那么影子银行可能会当期抛售资产已满足自身流动性需求和未来融资抵押担保要求。这样,危机其实提前到来。在危机发生时,影子银行为了融资发行货币市场工具时,由于大家都需要更高的收益率来弥补风险,所以融资成本提高,负债提高,担保不足的问题可能进一步显现,又会加剧市场抛售资产的状况。

由于影子银行之间互相持有资产和负债,彼此之间的资产负债表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如此循环恶化,就会将风险从局部扩展到整个影子银行系统。又由于其他金融市场经常持有影子银行的结构性金融产品,所以危机最终可能波及到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最终整个金融市场陷入危机。

三、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表外资产(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以及信托公司(信托产品)两大领域。可以说,这是市场需求自发创造供给的结果,是我国现实多种问题的集中反映。

(一)社会融资需求对金融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的方式有三种选择,一是商业银行信贷,二是股权融资,三是债权融资。商业银行信贷是我国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但是容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直接影响。再加上银行近些年来的防范坏账、提高资产质量的改革,使得银行对一些高风险企业或中小企业收紧了贷款额度,这条融资途径已经愈发艰难。

与银行贷款相比,股权融资能够长期融入企业的发展过程,可以支持产业的长期资金需求。在我国股票市场,企业上市有着非常严格的审批手续,并且非常受当时政府政策的影响。再加上股市本身并没有进入到良好运行的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政策市等问题依然凸显,所以股权融资也有很多困难。

债券融资渠道依然接受政府非常严格的控制,发行制度较为严苛。在我国,具备债券发行资格的公司只包括国有独资公司、上市公司、两个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并且对净资产、发行余额、资信评级等设立严格规定。所以债券市场的发展也较为迟缓,最近两年开始才有起色。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社会融资需求很难被上述三种方式满足,产生了较大的需求缺口,这极大催生了影子银行这一类非正规渠道。与传统融资渠道相比,信托融资具有三个明显优点。一是信托融资资质没有限制,并未对企业资质有严苛限制。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二是监管较为宽松,目前,并没有针对信托融资出台非常正式、成形的法律法规,信托产品能够规避一些政策,绕开一些信贷限制,让资金融通更为通畅。三是产品设计较为灵活,容易满足不同需求,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资金需求来设计,并不是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的,可以为资金的需求方和攻击方提供更为多样的选择。

(二)市场改革推动金融深化

我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抑制状况是非常严重的。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影子银行实质就是一种顺应经济发展阶段和形势的金融创新。一方面,影子银行形成了官定利率之外的、具有自发调节功能的市场,重新为全社会的资金融通定价,客观上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金融抑制状况。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涵盖了从银行业到信托业甚至融资租赁业等多种金融业态,突破了传统的分业经营、缺乏创新的局面,加速了金融脱媒,推动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所以说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突破金融抑制的渴望,对于提高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的要求。

(三)利率市场化加速非银金融机构发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推进了很长时间,目前已经走到了新的发展节点,需要更大勇气的改革魄力。已经实现的部分利率市场化给全社会资金定价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一直被压制的资金价格正在突破制度的限制,影子银行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全社会融资需求远大于传统的融资供给,这就意味着官定的贷款利率其实是被低估的,实际市场利率应该高于现价。影子银行为管制的利率提供了市场化浮动的途径,也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一个市场讨价还价。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收益率高企就是资金供求现状的真实反映。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过程创造出了资金自由议价的需求,自然也创造出了相应的供给。影子银行是对我国资金价格长期低于均衡水平的矫正,是人们突破制度限制、谋求更大发展的表现,也是我国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渠道建设不完善的结果。

四、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对影子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内控。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风险防火墙,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外溢效应,禁止银行拥有或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并要求银行将自营交易和类似的投资活动从加入存款保险体系的银行机构中分离出来。严防商业银行表内资金流向私募基金等影子银行机构、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融资。明确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机构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

二是提高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程度。应加强场外交易监管,确保任何金融交易和金融机构都在监管范围之内,尤其是交易非标准化的场外交易,尽量降低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尽快实现各监管机构、交易所和各行业协会统计标准的统一,定期汇总、分析并发布市场数据,以简洁易懂的形式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相关信息,是防范衍生品市场风险。

三是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强化对影子银行的预防性监管和实施动态监管;建立宏观审慎视角的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性监测评估,严格限制杠杆比率;建立严格的注册登记制度,引导经审查登记的影子银行办理商业保险,将风险较高的影子银行机构纳入审慎监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