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增长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个方面,与新一届中央政府强调的释放改革红利、推进结构转型、强化创新驱动基本一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从两个层面发挥作用,一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如大规模加大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带动经济增长。二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三大发动机”提升生产要素的有效投入,如制度变革可以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结构优化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多种渠道提高经济效率,从而释放巨大的生产动力;要素升级通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土地质量改善、资金效率提高、要素信息化改造等多种途径实现创新驱动,从而释放巨大的内在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要顺利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的目标,亟需从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个维度发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规律,着力解决当前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充分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制度红利,通过推动资源配置优化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二是完善社会资本投资经济建设机制,落实《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创新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设施、大数据、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交通、能源设施、信息和民用空间设施、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合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建设,通过资本有效供给释放制度红利。三是创新政绩考核新机制,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转换等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适当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改革考核权重,充分释放制度变革带来的改革红利。
2.加大结构优化力度,赋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随行稳定器”
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等都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还有巨大的“结构优化生产力”可以释放。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格局。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新型城镇化扩容提质增效全面发展。三是加快区域一体化步伐。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为支撑,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东三省等区域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3.加快要素升级步伐,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档次
只有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双轮驱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一是以“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围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大数据与新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海洋业等新兴产业进行技术创新。二是落实《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数据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通过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多举措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满足新常态下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为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升人力资本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