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公布10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8%,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创五个月新低,但继续位于荣枯分界线上。舆论对此高度关注。
一、低于预期显示复苏动力有所减弱
之前,路透社综合24家分析机构预估得出的中值是51.2%,道琼斯调查的8位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为51.1。《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媒体称,官方PMI低于9月份的51.1及市场预期,意味着制造业复苏动力有所减弱,经济增长存在一定下行压力。华尔街见闻称,受房地产持续降温和投资下滑影响,中国10月制造业增速放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10月需求偏弱,从内需来看,投资需求偏弱;从外需看,主要是前两月基数较高,外贸出口增速较快,10月则出现相对下滑。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陈中涛认为,指数回落一定程度上是受国庆节放假影响,往年同期也多有下降。此外临近年底,企业迫于资金压力对生产经营活动做策略性调整,也对短期企业接单排产产生了一定影响。中金公司称,10月购进价格指数跌至45.5%,创半年以来低位,反映需求不足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预计在此带动下10月PPI通缩加剧。
二、预期PMI不会趋势性下跌,经济增长也不会趋势性下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今年三季度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其效果在市场方面已经开始显现,虽然尚未表现在PMI指数变动中,但支持经济增长趋稳的作用预计会日益明显。据此判断,未来PMI指数不会趋势性回落,经济增长也不会趋势性下行。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陈中涛等认为,由于目前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劳动力、环保成本加重,多数产品供求矛盾突出,预计四季度企业生产形势可能稳中趋缓。但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将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产生推动作用。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回落,内外部需求均放缓,但随着政策专向稳增长,铁路基建投资加速,未来新订单将回暖。且政策支持下房地产销售也有回暖迹象,因此无需担忧PMI数据回落,对年内经济不悲观。
三、认为稳增长措施需要加快落实
路透社称,制造业总体平稳但存在一定下行压力,需要加快落实稳增长措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称,中小企业PMI走势仍比较弱,这说明制造业经济稳中有升的基础仍需巩固。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定向调控,注重精准发力,抓好政策落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称,调查显示10月份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数量占总数的48.8%,为今年以来的最高值。由于资金紧张,在一些地区企业间相互拖欠现象增多,销售回款较慢。为了控制资金风险,一些中小企业主动放弃利润薄、回款慢的订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订单指数回落。因此需要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矛盾。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在短期经济承压的背景下,要从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快落实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需求,进而稳定四季度经济形势,为明年经济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部分观点争议政府是否会加大刺激力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经济放缓,有利于创造空间去调整经济结构,而且这次分项数据显示就业指数上升了,完成了就业目标,因此在预期目标内,没有必要出台刺激性政策,而要留出空间去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腾讯财经称,多数分析师认为,中国政府未来数月将继续推出温和支持措施以提振经济活动,但是否更为激进地采取行动,如下调利率等方面存有分歧,除非经济有进一步大幅放缓的风险。中金公司称,当前PMI主要靠大企业带动,而中小企业的10月PMI低位继续下行,显示此前的定向宽松措施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小微企业经营的效果并不显著,中小企业增长乏力,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放松。华尔街见闻称,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7.3%创五年新低,此次制造业增速的放缓,将进一步考验政府不推出全面刺激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