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和下放58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19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将8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明确为后置审批,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一、舆论认为有助于稳增长,数量多、含金量高、改革彻底
新浪、网易、凤凰等各大新闻网站均在首页显著位置进行报道,舆论普遍对此予以好评。一是有助于稳增长。路透社称,一年多来,国务院已经先后取消和下放七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一系列简政放权的举措持续发力,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香港《经济日报》称,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正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以激发市场活力,达至稳增长目的。二是数量多、含金量高、改革彻底。《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称,这意味着今年政府确定的200项目审批下放或取消的任务基本完成,而本届政府提出的行政审批项目减少1/3的任务也接近完成。新华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称,本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事项多、“含金”量高。如,涉及投资、企业经营的有45项,占78%,金融类12项,占21%。在重点领域放权将有利于给企业“松绑”,使企业运转越来越高效。《北京晚报》称,本轮直接取消的事项达42项,占72%,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以取消为主,体现了“彻底改革”的特点,将大大减轻企业负担。
二、媒体专家聚焦具体领域,期盼将改革红利落到实处
(一)取消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有助激发市场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等表示,政府正在把“运动员”的角色交给社会,通过为社会确立规则并充当裁判者,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具体而言主要聚焦在:一是利好证券业,期盼进一步明确保荐人制度改革方向。《北京商报》等媒体称,与证监会相关的审批项目共有10项,涵盖“保荐人资格”、“转融通业务”等相关5大方面,有助于审批效率提升,将有利于放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支持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对券商融资融券等业务形成长期利好。《广州日报》等媒体称,其中,“保荐人资格”准入类审核取消最受市场瞩目。频现问题的IPO项目与肩负尽职调查责任的保代失职有脱不了干系,此次取消保荐代表人资格审核,将打破保荐代表这只“金饭碗”,有利于清除该行业中的腐败现象,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新股发行的质量,也将为中国证券发行制度最终向注册制的过渡奠定基础。《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称,这引发对未来保荐人制度改革方向的猜测,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准入门槛的进一步下降,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取消背后是监管层以市场化方式与注册制接轨。《证券时报》称,证券行业一度对于此次监管变化存在误读,甚至有少部分人以为证监会取消保荐代表人资格等同于保荐人制度从此终结。二是有利于能源行业市场化,期盼明确细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等称,目前能源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的障碍就是来自于项目审批,此次涉及到能源行业的6项审批的取消和下放,将会使得能源行业的发展更具市场化,对市场的反应也将更加灵敏,还会给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甚至带动能源行业的价格改革。《第一财经日报》称,也有企业人士反映,很多领域取消的是早应该取消的审批事项,并没有带来新的进入机会,因此审批权下放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并不清晰。此外,能源项目的审批核准一般不只涉及到能源局或发改委,新的审批流程还没有完全建立,也造成不少困惑。以光伏电站为例,政府机构的审批事项大的取消了,但是涉及到项目的并网许可、环评等还是要经过重重关卡,各个部门对新的流程不熟悉,也造成左右碰壁,盼望早日明确细节。
(二)大批职业资格许可取消将助力稳就业。《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称,随着大批需要职业资格论证的项目取消,未来就业将保持稳定增长。比如飞机维护电气员、航空摄影测绘员等相关的飞行航空业不再需要资格认定,该领域就业的门槛将大幅降低,而目前只有1000多架的通用航空飞机产业有万亿的发展空间,将带动机场服务业等大量就业。媒体专家认为尚有改进空间:一是期盼加快清理步伐。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资格考试和行政许可太多太滥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就业,下一步要加快清理不必要的各种资格考试。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梁忠民指出,政府过去管的事情太多,分散了政府该管事情的精力,下一步应该将各种清单都列出来,不该管的都不管。二是期盼因人因地制宜。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梁忠民指出,职业资格认定需要因人而异,比如与外语没关系的教授评职称考职称外语没多大意义。《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称,随着一大批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取消,“接盘权力”的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监管也受到关注。有些权力下放到社会组织,的确有承受能力的问题,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需要规范运作。
(三)前置改后置回应企业最强呼声。《北京商报》等媒体称,本次由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的82个项目,占现有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总数的47%,涉及国务院33个部门和省、市、县三级政府,涉及领域广,受益面大,将加快工商登记便利化步伐,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激发释放市场活力。《第一财经日报》称,对于企业来说,前置审批是最大的枷锁,有企业反应一个项目从设计、测评到送批、等批,有时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不说,还错过了时机,而此次前置审批清理回应了这个“最强呼声”。媒体网民盼望加强后续监管。网民担忧,“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从前置改为后置,最大弊端是食品生产经营者以为取得营业执照后就能从事生产经营,会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大幅上升,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称,落实文件重在后续监管。在目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审批转变的情况下,相应的监管理念、监管方式及手段都要进行调整。
(四)取消评比达标表彰有利于改进机关作风。新华网等媒体称,本次取消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将有利于推动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有利于减轻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媒体专家期盼更要改革考核评比机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随着法制化的深入推进,所有临时性的评比标准都应取消。应摒弃“比学赶帮超”的激励习惯,推进对公共机构和岗位个人的绩效评估,将每一个人和机构的工作记录在案,把公共权力的效能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评价渠道,剔除现在评比表彰中的个人因素。《西安日报》称,根治“评比病”,不仅要在数量上做减法,还要在治理方式上有新办法。改革考核评比机制,把简政放权落到实处,让所有评比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加大社会评价、群众评价的比重和分量,才会形成更加科学的考评体系,公信力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