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一方面是能够把握中国目前消费市场的概貌,另一方面,通过时间序列上的对比,能够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以便更好的认识消费问题。本文以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分析1993-2013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过程。
一、消费结构的定义与度量
消费结构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教科书式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也随着研究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广义上讲,消费结构不仅包括了各类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比例,同时还包括各社会集团的消费比例,社会公共分配的消费品的消费与个人分配的消费品的消费比例,各种消费行为之间的比例,以及按消费目的,如为了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或者发展的需要的消费之间的比例等。这样许许多多消费的具体规定,合成了一个关于社会消费的总的规定性,即社会消费结构。如果仅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消费结构,那么就是要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各类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比例关系上,而不研究不同类型消费者和消费群体之间的消费构成关系。本文仅从狭义角度出发研究消费结构。
在确定了消费结构狭义的研究范围后,还应该注意到,研究消费结构问题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消费结构,它们分别对应着个体(家庭),社会集团和全社会三类研究对象。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出发,研究全社会的消费结构,包括其现状、特征等内容。
按照统计局的统计分类,居民消费支出分为八大类,包括食品类支出,衣着类支出,家庭设备及服务类支出,医疗保健类支出,交通和通信类支出,文教娱乐类支出,居住类支出和其它商品及服务类支出。这些指标整体上反映了不同年度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组成状况。
消费结构的变化速度也是研究对象。本文采用消费结构变化值和变动度作为衡量消费结构变化速度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消费结构变化值
消费结构变化度
结构变化贡献率
其中,
本文首先在计算结构变动度时,年数值取1,即计算每年的消费结构变动值,如果年与年之间变化度较大,那么就意味着存在比较大的消费结构调整或者升级。
然后在计算结构变动度时,年数值取5,来研究每五年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看到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期后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抹去了年与年之间不具有趋势性的偶然波动,整理出趋势性的结构变动。本文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每年的统计年鉴。
二、1993-2013年我国居民消费整体情况
(一)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分析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可参考标准,当恩格尔系数大于60%时,属于绝对贫困生活水平;50%-60%之间属于温饱水平;40%-50%时进入小康水平,30-40%属于富裕水平,当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时,居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极富裕状态。使用恩格尔系数能够衡量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进而能够从整体上评价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变化呈现趋势一致的基本态势。在2003-2005年和2007-2009年城乡恩格尔系数都出现了小幅度上升,之后继续平稳下降的趋势。2003-2005年的反弹应该归因于当时全国粮油副食的价格上涨过快,居民不得已提高了食品支出比重。2007-2009年的反弹可能更多的属于金融危机波及到收入水平,进而影响了恩格尔系数。
1996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50%以下,从温饱型生活水平转向小康型,而农村居民的这个转折点比城镇居民晚了4年;2000年城镇居民已经开始进入富裕型生活水平,而农村居民再次晚了12年。可以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还是非常大,甚至出现了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情况分析
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也呈现出了一些发展特征。消费总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的绝对水平逐步提高。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只有2110.8元,到2013年已经达到18022.6元,名义增长了8.5倍;在这十一年里,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从769.7元增长到6625.5元,名义增长了8.6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速度略微快于城镇居民。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消费市场总规模的变化,1979-201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4%,1993年到2013年增长了19倍。这些都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的绝对规模与水平有了非常大发展。
在消费规模绝对增加的同时,居民消费率和平均消费倾向出现了趋势性下降的状况。我国居民消费率自2000年开始出现明显下降,2010年消费率跌至48.2%的历史新低,较1978年下降了13.9个百分点。最近三年开始有所恢复,2013年居民消费率为49.8%,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德、英、意、日等国居民消费率基本保持在60%左右,美国甚至超过70%。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也是偏低的,比如金砖五国中印度、俄罗斯、南非和巴西的消费率基本在55%-65%之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样的。
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也值得研究。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本呈现趋势性下降,除去1994-1996年,1999-2002年有过一点小波动外,其余年份都稳步下降,到2013年已经下降到0.67。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在这十一年间波动较大,1996-1999年迅速下降,跌入谷底,之后波动中回升,到金融危机后再次出现大幅下跌,直到2013年回升到0.74。理论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是具有下降的趋势。但在此处,显然收入的变化无法解释其波动的原因。
三、消费结构变化速度分析
(一)消费结构每年变动情况
1994-2001年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较大的时期,特别是2000年出现了结构变化极值;之后,除了在2001-2003,2007-2009年出现了小幅调整外,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基本保持平稳,没出现较大变动。
1999-2001年的结构大变动可能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居民从小康型生活水平进入了富裕型水平,同时人均GDP从低收入水平进入了中低水平。这两个变化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进入了新阶段。自然,消费结构会出现非常大的调整以便适应新生活水平。之后到2013年,结构变动度呈现较平稳状况,这大概是因为城镇居民在告别小康、进入富裕水平的转变过程中,发展出适应新生活水平的消费结构,并在不断巩固和提高。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表现出不一样的发展态势。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在1993-2013年间,出现了两次消费结构大变动。一次是在1999-2001年,正值农村恩格尔系数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的历史阶段。另一次出现在2011-2013年,正值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富裕型转变。这两次大变动无疑与恩格尔系数代表的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转变相吻合,也与人均收入水平跃上新台阶相关。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度似乎更大,更明显。特别是最近三年的变动,更是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这表明,农村消费市场结构升级的潜力很大。
如果再计算一下每年结构变动度中贡献最大的消费种类就会发现,无论是对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来说,食品支出的变动贡献率在多年间始终最大,农村居民有14年,城镇居民有12年。每年消费结构变动中大约有30%-50%是由食品支出影响的,并且农村食品支出的贡献率要大于城镇的,比如2013年,农村消费结构变动度有50%是来自于食品支出,城镇只有33%。
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交通和通讯支出在1994、2003、2004、2010和2012年为消费结构变动做出了最大贡献,并且贡献率呈现增长的趋势,到2012年,城镇消费结构变动度中有41.8%是由交通和通讯支出贡献的。与此相比,农村的交通和通讯支出只在2003年做出了最大贡献。如此差异的原因是较为清晰的。从1994年开始,汽车、电话等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开始进入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之后汽车消费在我国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2003、2004和2010年年度汽车销量增长率分别达到25.1%、14.4%和24.4%。汽车消费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城镇居民。除了汽车外,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在城镇居民之中迅速流行,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交通和通讯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居住支出来说,在2007年对城镇消费结构变动有着重大影响,在2010年成为农村年度消费结构变动贡献率最大项。并且,居住支出的贡献率在农村比在城镇要大。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对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更多,在1995、2007和2008年对消费结构变动贡献最大,而在城镇,这项支出截至目前从未对消费结构变动产生最大影响。原因可能在于农村收入、消费水平较低,各项服务设施缺乏,所以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与城镇相比差别较大。
(二)消费结构5年变动情况
如果将计算期拉长到五年,那么城乡消费结构变动的整体趋势会更明显。城镇消费结构在1998-2003年发生了最大幅度的变动,变动度达到4.74,其次是在1993-1998年期间,变动度达到3.73。自2004年起,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再没发生过明显的调整,基本处于停顿不前的状态。可以说,城镇居民在从小康型转向富裕型生活水平的过程中,消费结构变化最大,其次是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在人均收入水平和恩格尔系数还没有进入下一更高阶段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处于稳固状态,没有明显变化。
与城镇情况相比,农村消费结构变动最大的时期是在1998-2003年,变动度达3.71,其余时间的变动度没有明显的差异,2008-2013年结构变动度大约2.91。在两次生活水平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在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迈进时,消费结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调整。在2003年之前,城镇的消费结构变动度始终要大于农村,之后情形发生了翻转。在最近的十年里,城镇消费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大改变,而农村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截至目前,生活水平从小康型转向富裕型是消费结构调整的最大机遇期,将消费层次从满足生理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温饱型消费转向享受型乃至自我发展型消费具有较强的提升作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无论是在消费市场的规模上还是层次上,都与城镇相差甚多,甚至能够差出一个时代。深挖农村市场,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还有很大空间。
(三)消费结构主要变化节点分析
从恩格尔系数的走势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在1993-2013年间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点。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在1996年转向小康型,在2000年转向富裕型。对农村居民来说,步伐要慢于城镇,在2000年才开始转向小康型,在2012年开始转向富裕型,两个阶段分别比城镇晚了4年和12年。一方面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越来越困难,从小康型到富裕型,需要比从温饱型到小康型付出更大努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农村与城镇的差距似乎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明显缩小,仅从消费层次来看,差距没有如人所愿的缩小。在这些基本判断之上,进一步研究两次重大转折中一些隐含的事实。分别选择转折年份前后两年,总共五年的数据来分析,重点关注在转折点发生时及发生后,八大项消费分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果观察城镇居民1996-1998年各类消费比重的变化度就会发现,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过程中,比例增长最快的分别是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居住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以及交通通讯支出。而在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的过程中,比例增长变动排序为交通和通讯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以及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
同样研究表明,农村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时,八大类消费支出比例增长变动排序分别是交通和通讯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以及居住支出;而在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时,除了食品支出比例增加之外,其他消费类别比例在2012年后出人意料均下降了。城镇居民消费在关键转折点前后,无论哪种消费类别,都显示出了稳定的增长(或下降)趋势。但是农村居民这种状况不复存在。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了这样奇异的现象可能需要更多数据的比对研究,原因可能并不单一。
四、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变动状况亦有很大不同。今后,一方面要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水平。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缩小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调整城乡间收入分配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体制发展,促进农村消费意愿释放。完善农村商业流通(网络)体系,继续坚持实施以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农村邮政网络、农村商业网络、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农村(牧区)物流等专项工程与项目为主体的农村商业流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