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克莱:预计央行12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巴克莱资本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常健近日表示,央行近期降息的主要作用是减轻债务负担,降低金融风险,改善商业情绪及维持民间需求。他表示,在央行宣布非对称降息后,仍保持对2015年GDP增长7%的预测,但同时认为,相关下行风险有所降低。常健预计,2015年上半年将有两次基准利率下调措施,此外还将下调三次存款准备金,其中第一次可能在12月进行。
二、美林证券:近期全面降准可能性很大
美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都认为央行近期实行降准可能性很大。陆挺表示,对于降准这个问题,存在四个理由:第一,由于外汇购买数额大幅下滑,央行需要通过降准来填补基础货币供应缺口;第二,过去几个月以来,那些大量使用的变相操作可能会造成诸多严重的扭曲效应;第三,如果不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仅仅降息可能无法真正降低实体经济中的融资成本;第四,中国经济仍处于下滑周期中,需要借助货币宽松政策来加以提振。
三、澳新银行:降准或将成为央行不多的选择之一
澳新银行中国区经济学家周浩近日撰文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央行更多地开始使用创新型工具来管理市场的整体流动性状况,比如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以及抵押补充贷款,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工具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区别,只是在期限和抵押安排上有更多的要求。股市的突然暴涨让央行的选择空间变小,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变得更加紧张,这对于央行来说意味着降息带来的效果将难以被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降准或将成为央行不多的选择之一。
四、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学家: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为降准腾出空间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师谢栋铭12月1日表示,在中国,存款准备金从某种角度来看扮演了存款保险的角色。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将存款的20%存放在央行,这笔钱不能用于银行日常操作,在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来应急。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央行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的空间来减少对银行压力。不过鉴于此次只是存款保险制度征求意见稿,真正执行时间未定,因为该文件而投机降准还为时过早。
五、瑞穗经济学家:预计12月有望启动新一轮降准
瑞穗证券的两位经济专家沈剑光和陆彦泓12月1日表示,在更多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失去动力的背景下,中国央行可能会进一步考虑通过常规性宽松措施来重新提振经济增速,在此状况下,央行最早可能会在年底之前就进一步推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沈建光表示,随着外汇占款的降低,维持高准备金率的必要性已降低。国务院“融十条”表明决策层改变“融资难、融资贵”状况的坚定决心,预计12月有望启动新一轮降准。同时,两位专家指出,中国央行在年内即祭出进一步宽松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化解经济领域内的短期风险,防止整体经济直接走向硬着陆,而这并不会取代长期性的经济结构改革措施。
六、彭博经济学家:央行未来几周降准的可能性很高
彭博著名经济学家欧乐鹰12月1日撰文称,中国11月份降息发出了政策改辙信号,短期增长相对长期改革占据了上风,具有普遍影响力的长期政策工具取代了定向措施和之前的隐秘刺激。欧乐鹰认为,以往的政策行动模式、增长放缓的迹象、对货币市场利率上升的恐惧都表明,中国央行未来几周降准的可能性很高。原因有四:一是利率与存准率同步行动、互为补充。降息可以降低资金成本,降准会增加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在以往的紧缩和放松周期中,利率和存准率总是同步上升和下降。二是金属价格下跌显示增长受损。11月份的初步迹象显示,制造业大幅下滑,金属价格继续下挫,出口需求脆弱。这些增加了政府加大刺激的理由。三是银行间利率维持高位。七天回购利率过去一周始终在3.5%-4%之间摇摆。多年经验表明,年末资金需求往往会推高12月份的利率水平。央行或许会先发制人,注入流动性。四是过高的杠杆率降低了央行的刺激热情。对杠杆率的担忧意味着中国央行也许希望降低信贷成本,但又不希望鼓动起另一波放贷热潮。中国股市仍在庆祝降息,这也许是稍事停顿再注入更多利好因素的一个理由。
七、海通证券:央行降准迫在眉睫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姜超认为,中国经济的低通胀格局,为全面降准打开了空间。降准已经迫在眉睫。对此有三点理由:一是降低融资成本仍是央行的首要任务,在金融加杠杆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旺盛资金需求难以下降,因而只能靠央行增加资金供给来解决;二是央行或重启逆回购工具,并下调逆回购招标利率,定期投放廉价充足资金,以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三是当前银行超储资产结构失衡,未来亟需暂停各类创新工具,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廉价超储资金。
八、申银万国:两次降息之间会有降准
“央广网”20日报道,分析人士预计,未来降准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在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困境的情况下,单纯调节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是远远不够的,后续一定需要数量型工具的配合。市场目前预期央行还将有两至三次降息。申银万国认为,两次降息之间,会有降准。一是前期创新工具到期,需要新的货币投放;二是同业纳入存款多缴纳准备金,需要下调准备金率;三是根据经济疲弱,乘数过低状况,提高货币乘数。假如降息是需求管理,降准就是供给管理,两者结合,效果才能出来。
九、国泰君安:降准只是时间问题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11月28日表示,降息未必给实体经济带来实际好处,因为市场真正的利息是基准利率加上金额利差,也就是风险溢价。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中,部分行业的风险溢价在扩大,降息不会必然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因此,央行短期内再次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降准的可能性较大。降准的逻辑是:调整贷存比口径,如果把非储蓄类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变成一般性存款,商业银行上缴准备金要增加1.5万亿元-2万亿元,这会对市场产生流动性紧缩效应。央行要对冲这种紧缩效应,必然选择降准,所以央行降准只是个时间问题。
十、民生证券: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已箭在弦上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12月1日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使用定向工具,在稳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在当前工业生产放缓、投资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通货紧缩隐忧显现,央行需及时对货币政策采取相应调整,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大幅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切实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温斌表示,居高不下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但随着国际收支日趋平衡,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发生根本改变。为了补充因外汇占款收缩导致的流动性不足,央行通过SLO、SLF、PSL、MLF等创新工具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压力,但属于治标之策。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箭在弦上。
十一、中金公司:央行明年将全面降准四次、降息两次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11月28日表示,在高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建立之前,央行要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的功能,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下调政策性无风险利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梁红指出,从2003年开始,央行为对冲外汇储备推动基础货币高速增长,不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现在形势逆转,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外汇占款净减少,基础货币投放量的下行压力凸显。因此央行需要反向操作,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她表示,除了此前中金年报中预测的4次降准外,如果国务院“融十条”政策中的贷存比分母变化调整导致银行补缴准备金,央行可能另外再降准3次进行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