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统计局公布11月CPI及PPI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增速1.4%,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PPI同比增速-2.7%,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舆论认为,11月CPI和PPI双双低于预期反映我国经济总体疲弱,通缩压力在增大,未来货币政策应进一步宽松。媒体、机构和专家的主要评论如下。
一、认为国内需求不强、国际油价下跌是CPI、PPI双双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显示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在增大。
“路透社“报道,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均低于路透调查中值。分析人士认为,物价水平基本跟目前实体经济疲弱格局相一致。“华尔街见闻“报道,11月CPI同比增长1.4%,环比涨幅为-0.2%。总需求不强、油价下跌是CPI同比回落的原因。民生宏观预计油价下行将拖累CPI 0.5%左右的涨幅。浦发分析师曹阳表示,11月CPI增长仅1.4%,PPI跌幅扩大至2.7%,均低于市场预期,这显示内需依然疲弱,通缩压力增加。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11月通胀数据全面低于预期,CPI涨幅放缓至1.4%,PPI跌幅加深至-2.7%,海外商品价格下跌和国内经济偏弱两因素共同压低通胀数据。澳新银行中国经济师周浩,数据总体很差,基本上反映了目前所谓的去通胀化的状况。此外,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也相对处于一个更加恶化的情况,整个经济有下行的压力。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新公布的数据验证了之前的判断,通缩风险在加深,物价下跌的压力既有内忧亦有外患,所谓“内忧”是指内需不足,“外患”是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首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辉表示,物价水平基本跟目前经济复苏状态相一致,表明市场需求力度偏低,同时在目前流动性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显示流动性并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的领域,还是在金融市场流动,依然没有对物价产生显着的推动作用。外部环境方面,能源价格走低对物价拉低越来越明显,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民生证券认为,总体来看,通胀低位徘徊的原因是总需求不强和油价下行,尽管近期稳增长力度增强,但产能收缩、房地产下行和私营部门投资下降的合力大于基建投资的上升,出于通缩和风险防范的考虑,货币有宽松空间。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四季度CPI同比涨幅都保持在2%以下,表明在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的背景下,需求端对物价的推升力度有限。
也有观点认为,数据并未超过可控上限,不能以此判断经济下滑。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表示,CPI上涨1.4%没有超过可控的上限,同时也不是通缩状况。对于CPI和PPI而言,数据浮动没有关系,关键是看是否合理。价格的走低跟人员价格降低等因素都有关系,PPI一直为负的原因是产能过剩,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以及美国能源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市场供给也都是原因。因此“经济衰退”、“经济下滑”这样的判断没有有力的根据。
二、认为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是PPI降幅扩大的主因。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一些关键的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之际,由于经济放缓以及楼市的逆转降低了对工业品的需求11月PPI大幅下跌。“华尔街见闻”报道,PPI同比-2.7%,环比-0.5%,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是PPI降幅扩大的主因。由于房地产是过去总需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相关房地产产业链的产能快速生长。当房地产走入长周期下行区趋势,受制于产能过剩和总需求不足,在产能过剩未被出清之前,工业品价格会持续负增长。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高级宏观策略分析师章俊表示,目前国内经济增长疲弱,特别是房地产投资下滑对经济的拖累尤为显着,去库存压力较大,PMI购进价格指数11月份继续下行,预示PPI增速可能未来难有起色。民生证券认为,PPI同比-2.7%,环比-0.5%,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是PPI降幅扩大的主因。由于房地产是过去总需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相关房地产产业链的产能快速生长。当房地产走入长周期下行区趋势,受制于产能过剩和总需求不足,在产能过剩未被出清之前,工业品价格会持续负增长。
申银万国分析称,11月价格数据不改通缩特征,在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形成之前,产能过剩对于PPI 的约束将会持续;同时,包括油价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仍在下行趋势中,11月CRB指数同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输入性通缩也正持续。
二、普遍预计认为明年物价仍存下行压力,PPI短期内难以转正,通缩风险在加大。
“路透社”报道,11月数据低于预期显示流动性并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央行需要通过降准来传导降息的效应。分析师指出,通缩风险在加大,预计明年通胀水平依旧将维持在低位,成为货币政策宽松的主要推动力。海通证券宏观团队姜超、顾潇啸表示,12月以来煤价继续反弹,但油价、钢价继续回落,预测12月PPI环降0.2%,PPI同降2.9%。12月以来菜价持续回升,但猪价依然低迷,预测12月CPI食品价格环涨1.1%,12月CPI稳定在1.5%。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由于国内成品油价的持续下调及房地产相关价格的调整,未来CPI同比继续下行的压力仍存。今年四季度CPI同比涨幅将低于2%,全年CPI涨幅预测下调至2%左右,明年CPI仍有继续下行的可能。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预测,今年CPI涨幅为2%,明年涨幅为1.9%,总体上看,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需防止去产能力度过大导致PPI负增长传导至消费物价负增长形成通缩。民生宏观表示,总体来看,未来CPI还有下行压力,因春节效应,明年1月CPI回落至1.2%,尽管随后会反弹,但总需求不强,反弹高点大约也就为2.0%左右。此外,工业品供给长期产能过剩,在过剩产能未被出清之前,PPI将长期负增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这种相对较低的CPI涨幅和PPI的负增长反映出当前全球整体处于相对通缩的氛围中。未来几年内,这种低物价以及通缩的趋势还将延续。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由于国内燃油价格下跌、消费品需求疲弱,再加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跌,非食品价格估计也保持低迷。通胀可能持续低迷。尽管未来稳增长政策会加码、美国经济稳步复苏也将支撑外需,但房地产下滑仍将拖累明年GDP增速进一步放缓至6.8%,2016年放缓至6.5%。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高级宏观策略分析师章俊表示,预期明年通胀水平依旧将维持在低位,成为货币政策宽松的主要推动力,明年CPI全年平均水平略高于今年2.0%的预测将在2.1%左右, 而PPI则将仍将长期维持在负增长区间内。中金公司分析称,总需求弱,拖累CPI通胀率下行。从环比的角度看,CPI进入通缩区间仅一步之遥。12月CPI、PPI同比增速可能继续下行,通缩风险明显增大。东方证券宏观策略组认为,12月份CPI和PPI受季节因素影响略有反弹,CPI大约1.5%,PPI在-2.6%水平左右,通缩风险在加剧。澳新银行中国经济师周浩,理论上来说如果PPI这么跌,再加上7%左右的融资成本,企业的实际融资利率在10%,偏高,只会导致中国的企业更加艰难。明年上半年PPI也比较难转正。全年CPI料在2%左右,明年在1.8%。
也有观点认为,现在距离真正的通缩还有距离,预计12月物价水平会有回升。交通银行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通缩的风险肯定是大于通胀,但现在距离真正的通缩还有很长距离。判断是否是通缩不能只看物价,还要和增长、就业等结合起来看;至少从CPI来看并没有负增长,只是降幅的趋缓,而且GDP增速也在7.5%左右,肯定不能说是通缩。首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辉表示,明年上半年前两个季度维持偏低水平,随着下半年经济恢复力度加大的话,物价涨幅会有所扩大,下半年整体还是会超过3%的水平。11月物价应该是物价的最低点,今年12月到明年1月的物价水平就会有所回升。
三、普遍认为政策存在进一步货币宽松的空间,降息降准呼声较高。
“华尔街见闻”报道,11月中国CPI、PPI双双不及预期,显示通缩阴影开始笼罩中国,中国还存在进一步货币宽松的空间。降息之后还有降息,降准也只是时间问题。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过去3年实际利率保持在4%-5%的高位,而通胀回落将进一步推高实际利率。这将进一步打压投资需求、加剧企业和居民债务负担、拖累经济增速。鉴于此,我们认为央行有必要进一步降息,以避免通缩、降低实际利率。瑞银预2015年底前央行将再降息40-50个基点。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高级宏观策略分析师章俊,目前通胀和货币政策立场的逻辑关系已经从之前的“通胀下行为货币政策宽松提供空间”转向“货币宽松应对通缩风险上行”。预期明年央行还将有2-3次降息,并伴随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人民币汇率也将小幅贬值以应对美元持续升值以及其他主要货币大幅贬值的压力。澳新银行中国经济师周浩,央行在降息后,市场利率有一个大幅的波动,其实有一个上升的趋势。这使央行的政策有效性或可信度受到质疑,我觉得央行需要通过降准来传导降息的效应。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虽然近期央行调降了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其政策重心在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预计短期内货币供给并不会出现明显上升,物价也不具备流动性推升的压力。预计今后或有2-3次降准的可能,每次会下调0.5个百分点。中金公司分析称,当前实体经济通缩预期抬头,这将提升实际利率水平,进一步压制总需求,造成通缩预期的自我强化。因而逆周期的货币政策放松非常必要,降准、再次降息的压力仍大。东方证券认为,价格数据显示经济衰退程度超出预期。按照这个趋势,2015年通胀并不构成货币宽松的制约因素,短期降准政策值得期待。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通胀数据反映出的经济弱势运行和需求不足没有显着改观,通缩风险有所上升,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刺激经济的力度,新一轮降息等宽松政策出台可期。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中心高级研究员陈鹄飞表示,在明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产出缺口小幅抬升的背景下,流动性政策放松对物价的影响和作用会更为明显。政策需关注不对称降息、全面降准等流动性放松预期对CPI增速的潜在推升作用。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通缩风险在加大,这意味着降息降准的空间进一步拓宽。我们维持此前的看法不变,即2015年至少有一次降准和降息,如果需要降息的次数可以达到三次,降准的次数可以达到六次。
也有少数观点认为当前政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发货币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首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辉表示,监管层料目前还不会过度担心通缩威胁,会维持目前的货币政策的稳定,只有整体经济数据不让人满意的话,才可能出现定向降准,差异化降准等动作,而下一次降息则需要较多时间来观察,利率动作可能性不大。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表示,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存在,应该想办法把把结构调合理,这是政策导向应该做的事情。类似‘CPI下降又给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些空间’之类的话都是很不专业,不是说CPI一走低我们就应该发货币。左小蕾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保持一位数的增长,而不要去纠结具体是多少数字。如果是产能过剩的问题,是因为石油价格在世界范围内的下降,发货币也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让中国短期宏观调控的政策围绕着旧结构挣扎。这样不是在优化政策资源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