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深远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作者:张晓兰 时间:2014-12-17

2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通过古“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方商贸交流和文化交往的便利通道。但随着1000多年后海上运输业的逐渐兴起,以及近100年来空中运输业的发展,陆路通道有些黯然失色,古老的“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萧条。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快向西开放的步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已基本成型,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再度焕发出青春。

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连着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穿越亚欧18个国家,覆盖人口约30亿,区域内能源、旅游、文化和农业资源丰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从自然地理环境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五个次区域的建设。首先是与我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中亚五国,这是我国重要资源和能源供应地,也是商品贸易的主要销售地区之一;其次是西亚的伊朗、伊拉克、约旦、叙利亚、沙特、土耳其等国,这一地区是我国商品销售的潜在市场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再次是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以及东欧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国,这一地区处在亚欧地理交接线及其邻近地区,经济较发达且单一,未来可保障我国从东西两个方向获利;第四是俄罗斯,其与中亚、高加索和西亚有着密切关系,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考虑到俄罗斯因素;最后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一地区对中亚地区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显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使欧亚各国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甚至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将使欧亚各国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对世界经济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我国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战略上的一次新突破。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与中亚各国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不断提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开始逐渐成型。2013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四国期间,提出了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与此同时,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看,我国对外开放重心已由“沿海”、“沿江”的“水路开放”,开始向“沿路”、“沿边”的“陆路开放”转移,水陆并举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新一届政府自去年3月成立以来,在“西进”战略上已提出多个方案,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西进战略的三个方案之一,也是最新的一步。显然,“外资西进、内资西移”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手段。

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前,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标志的向西开放,正在成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亮点。我国与中亚、中东欧、西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打造新丝绸之路、实现互联互通不但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国家与地区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开辟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空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复苏需要新动力,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空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交通走廊”向“经济发展带”转型,不但要实现新优势区域的快速发展,还要带动有关区域和产业实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渐扩大向西开放,使各个部分、各个层面互动融通,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局面。

2.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我国向西发展,不仅是为了寻求突破,更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加强我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不仅能够加快我国西部和中亚地区“经济凹陷带”的发展,而且可借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崛起,将包括东南亚、俄罗斯、东欧地区以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中,进而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实现整体发展,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和质量。

3.有利于改善我国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我国东部地区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经济,客观上导致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快于中西部地区,致使我国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虽然我国在21世纪初就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但由于国内外联系不畅,致使其效果并不尽如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进一步稳定边疆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客观需要。

4.推动我国对外经济的平衡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以“东稳西进”的原则,使对外开放重心从向东开放转为向西开放。这在实现传统行业向中亚各国转移,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加快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将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再平衡”。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在亚欧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会全面提升,并且全球经济布局也将随之改变,亚欧大陆的广大内陆地区将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贸易中来,从而推动我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外经济的平衡发展。

三、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施展大国外交的重要平台

美国军事实力和美元霸权是其维系世界霸权的两大支柱。面对美国强势的攻击,我国要想有自己的“大国外交”,前提在于拥有更完整、更平衡、更具时代性的世界观和全球视野。我国的对外政策谋划应有意识地摆脱“美国的阴影”,避其锋芒。我国在东边受到牵制的同时,积极采取西进战略,通过复兴和打造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大国经济的崛起。这不仅化解美国重返亚太,打造美日同盟对我国的封锁,而且将进一步动摇美国战略根基,进而破除美国霸权地位。同时,这也是塑造地区安全与发展环境的重要步骤。我国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从全球层面谋划,在全球舞台展开。虽然我国在影响日韩等东亚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有限,但是可以在中亚、南亚等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也会面临许多挑战。一是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因素的影响,是阻碍我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苏联解体后,美国积极支持中亚国家独立,通过在经济上对中亚国家进行援助,着力培育该地区成为自己势力范围,控制中亚国家的基础资源。这势必会制约我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而从经济上看,俄罗斯是中亚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并且中亚各国在能源、交通以及电力等领域对俄罗斯高度依赖。随着俄罗斯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在中亚的影响力也将会不断扩大,这将会削弱我国和中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动力,从而影响我国和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二是西部各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民族宗教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大国有可能通过利用这些矛盾,抑制我与该地区深入开展经济合作。为此,我国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建立相应的大国协调机制与竞争合作规则,并与相关国家共同塑造地区安全与环境发展,进而最终落实互利共赢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