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银行体系流动紧张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趋势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作者:李若愚 时间:2014-12-17

2013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紧张,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移明显,在6月底和12月底先后发生两次大幅飙升的剧烈波动:620日,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上升至11.62%,达到历史最高点;1223日,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上升至8.94%,创下半年新高。进入2014年,受春节将至和新股集中发行影响,年初以来货币市场利率再次快速上升,120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上升至6.59%。随后,由于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货币市场利率高位回落,33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跌至2.82%。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主要原因何在,内在机理如何?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局面未来是否会重演?

一、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银行体系流动性是指银行为应付客户随时提存及支付的需要,保持随时以适当的价格获取所需资金的能力,主要包括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受到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最终体现在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上。我国货币市场由银行间回购与同业拆借交易构成,是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调剂临时性、短期资金头寸余缺的场所。出于资产扩张、支付结算以及应付客户提现的需要,一些银行存在短期资金短缺,而一些银行则在交足法定准备金和满足日常结算和客户提现需要外还存在短期资金闲置,为寻求收益,资金盈余的银行将资金短期借贷给资金短缺的银行,上述交易行为构成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利率(即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回购利率)也因而成为银行体系流动性松紧状况的指示器。

银行体系流动性影响因素可相应分为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流动性需求可进一步分为法定准备金需求和超额准备金需求,前者来自于中央银行设定的法定准备金要求,后者是商业银行为满足支付清算等需要而自愿持有的。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的因素可进一步分为自发性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自发性因素包括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流通中现金”、“外汇”和“政府存款”等项目变化,取决于外汇资金流入伴随的结售汇行为以及公众或政府的行为,不受货币政策操作控制;货币政策因素是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流动性供给因素,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等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的运用。在影响流动性供给的自发性因素中,由于居民和企业支付习惯稳定,我国执行严格的财政预算计划,年度间“流通中现金”与“政府存款”变化非常小,规模很稳定,但在同一年内,月度间波动较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临时性特征。例如,重大节假日前企业和居民的现金需求增加导致“流通中现金”大幅增长,节后相应回落,再如,政府年底习惯“突击花钱”导致财政存款年末大幅减少。此外,货币市场自身的结构性因素和心理因素会造成流动性供求的扭曲和放大,进而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

二、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内在机理

1.外汇占款结束高增长使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更加依赖央行的管理

在“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下,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我国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大量购入外汇,使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外汇”规模上升,从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2001年下半年以来,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外汇”余额同比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2003-2008年“外汇”同比增速保持在30%-50%的高水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汇”余额同比增速“下台阶”,2009年至2011年前三季度“外汇”余额增速持续稳定在15%-20%的较高水平。2011年四季度以来“外汇”余额同比增速进一步快速下滑,回落到2012年末的1.84%2013年略有回升,年末达11.7%。央行外汇资产高增长期间,外汇占款成为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的主渠道,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过剩”,央行不得不通过持续发行票据和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进行“对冲”。但目前,央行占款增长已告别高增长阶段,这就使得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机制发生变化:一方面,外汇占款低增长导致的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发生根本性改变,由此前的“过剩”变为“有限宽松”,甚至“短缺”;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更加依赖央行的管理,货币市场利率对央行意图的反应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