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媒体和专家对外汇储备运用的建议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4-12-18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虽然今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9月份更是首次出现了逆增长,但外汇储备总额仍已接近4万亿大关。媒体专家认为,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标志着中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也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如此庞大的规模也对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提出了挑战,如何合理、高效的使用外汇储备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转变思维,将外储运用纳入全球发展战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等认为,中国储备资产占全球三分之一还强,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金融小国”到“金融大国”的进程中,储备资产的管理必须有“大国思维”,从国家财富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高储备资产的战略使用。可将我国外汇储备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性外汇储备、战略性外汇储备以及收益性外汇储备,各个层次均对应不同目标和相应的规模,决策和管理主体也应适应多元化管理模式。银行家称,中国应当更多地将外汇储备的运用纳入自己的全球发展战略中,实现从商品输出转向生产输出、资本输出。第一,建立中国的战略性实物资产储备,包括战略性资源,以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所亟需的原材料。第二,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探索建立各类海外发展基金。第三,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为目的,探索进行海外股权投资。第四,通过金融创新,建立对外农业移民战略和农业投资战略安排,租用土地,收购农业企业的股权。第五,增加对海外金融市场的投资,提高资产的收益率,并且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对外汇的使用。第六,支持各产业骨干龙头企业的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第七,反向购买国外拥有的中国债券和股票,即收购外国人持有的中国企业的股权。第八,支持金融机构受托管理外汇储备,用于支持大型资源、大型基础设施、大型先进制造业等项目的开发。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认为,完成从对外输出储蓄到对外输出资本的转变,成为国际投资大国,是重中之重。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等表示,由于“一带一路”规划所覆盖的亚洲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而“这个我们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可以通过外汇储备、财政以及多边组织,对海外进行投资,这将对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也能带动国内企业走出去,进而帮助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等建议,以项目融资为支点,带动人民币国际化。在海外项目融资中部分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支付,既可以扩大人民币的投融资功能和在地区范围内的流通程度,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同时也有利于释放国内一部分多余的流动性。

二、深入改革,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和收益

一是构建新的外汇管理组织体系。《财经国家周刊》等媒体认为,随着中国外储的巨额累积,外管局已经存在“裁判员与运动员合一”的双重身份问题:既是全部经营决策的制定者,又是投资业绩与风险评估的考核者。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认为,将现有外汇储备适当地分一部分用于收益性相对较高的境外投资,使得外汇的收益增加,但是这种操作不应该通过人民银行外管局来执行,商业性的追求盈利与央行的职能相冲突和矛盾,应当设立相对独立的、非政府部门的商业性运作机构来管理引入的外汇资金。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吴念鲁认为,应构建新的外汇管理组织体系,在人民银行、外管局、财政部、中投公司、汇金公司以及其他市场化运作的机构之间进行职能的清晰界定,确立各方的权责义务,以及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

二是有委托款、海外股权投资规模。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等建议,一是通过创新外汇储备委托贷款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外汇储备的运用渠道,而且能够有效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现“双赢”的效果,未来可考虑进一步扩大规模并创新使用方式。二是拓宽海外股权投资模式,也是提高外汇储备收益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包括中国华安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虽然基金规模巨大,截至目前总规模超过1.3万亿美元左右,但和同期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平均占外汇储备50.35%相比较,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仍然存在扩大的空间。

三是探索适度采取“金融资产转换”举措。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等建议,中国现阶段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国国债的比例较高,损失了较多的机会成本和实际成本,适度采取“金融资产转换”,可实现与有关国家的“双赢”。可以借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过程中进行过的大规模债转股,探索进行国际间的金融资产转换。不仅能化解国债危机,而且使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

三、建立机制,引导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财经国家周刊》等媒体称,多位专家认为,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才是化解4万亿存量外储的核心。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认为,要让私人部门取代政府成为对外资产的主要持有者,首当其冲是放松对外直接投资。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经济室副主任陈建奇建议,要建立一个机制,让外汇储备的资金可以回到民间、回到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走出去,而非政府主导走出去。北京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表示,中国企业进行跨境投资时,往往需要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并未享受到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好处,“最近一家大型金融租赁公司在中东的一个国家募集了5亿美元,中国这么多外汇在那儿放着,买了美国的国债,然后中国的企业还要到境外的资本市场上去融资,成本绝对不会低于美国国债,必要性不大”。建议中国通过国内的改革让国内的外汇储备发挥效用,“就从外汇里拿出一笔给租赁公司用,最差的结果也是外汇得到一个国债的回报率”。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等建议,拿出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专项担保基金,担保对象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企业进行海外融资、并购等过程中,担保基金主要起到增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企业投资失败的风险,减少企业的融资壁垒。这既有利于外汇储备收益性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适度开放资本项下的人民币可兑换,让更多的外汇资产流向民间并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流向海外,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率,是明智的选择。

四、还汇于民,弥补社保、医保、教育等欠账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认为,外汇储备是全体公民的资产,在注重安全性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之上,应实施还汇于民的举措,在战略上放开管制,把更多外汇储备资产配置在民间,投入在市场,如投入部分外汇储备来弥补社保、医保、教育亏空和欠账等。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等认为,8千到1万亿美元足以行使外储职能所需的资产规模,而超出外汇储备职能所需的外汇资产可以通过设立外汇养老基金还汇于民。首先,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用于向央行置换0.5万亿美元外汇资产,然后将所得的外储资产注资成立2-3家主权外汇养老基金;其次,根据主权外汇养老基金运行的绩效,财政部再次发行特别国债,并增加对运行绩效优异的外汇主权养老基金的注资,最终将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资产控制在1.5万亿规模上下,其余部分交由几家外汇主权养老基金掌管;再者,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主权外汇养老基金将所得投资收益直接打入满足条件(比如退休年龄以上)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最后是设立由央行、财政部、相关专家和市场人士组成的国家外汇资产投资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