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创下24年来最低水平,仅为7.4%,2015年中央政府进一步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调至7%。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步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靠创新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潜力已经耗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2013年年均经济增速达9.8%。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看,大规模的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投入快速增长是这一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引擎,据测算两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66.5%,这意味着技术进步、改革开放释放的制度红利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占1/3左右(一般地,在增长核算时,这些因素的贡献被视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过度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潜力已经耗尽。
一是随着人口结构加速转型,我国劳动力投入已经触顶回落。在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推动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大幅走低,目前总和生育率已经远低于2.1的生育更替水平。受此影响,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即出现下降,至2014年已连续三年减少,减少规模合计达960余万人。预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劳动力投入都将保持不断减少的趋势,推动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因素正趋于耗尽。
二是资本投入增速不断下滑,资本产出比日趋走高。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仅同比增长15.7%,较2010年时下降了8.7个百分点。在资本产出效率方面,由于存在大量的无效投资和严重的产能过剩,我国资本产出比出现显著上升势头,这意味着未来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需要的投资水平在不断提高。
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潜力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经济增长理论,除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劳动力日益稀缺、资本投入增速和效率不断下滑的背景下,必须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现实来看,我国丰富的创新资源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在创新投入方面,2014年我国R&D投入预计达13400亿元,占GDP比重达2.1%,投入强度已经略高于欧盟地区平均水平;二是在创新的人力资源方面,通过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2014年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是2001年时的6.4倍。规模如此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队伍将为各类创新活动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型人才;三是经过不断努力,近年来我国创新能力也在稳步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达25539件,较2013年大幅提高了18.7%,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仅次于美日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华为和中兴两家企业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在全球企业专利申请中分别位居第1位和第3位。
当然,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相比,目前我国的创新氛围还不强,创新的制度、机制还不够完善,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低。未来,应通过积极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不断激发和释放我国创新潜力,让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