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系统阐释了中国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原则、思路及重点领域,号召沿线国家积极参与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
为打消有关国家顾虑,《愿景与行动》指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这意味着各参与国既不会像加入世贸组织或TPP、TTIP那样经历漫长而艰苦的谈判过程,更不需要在外部压力下做出重大让步。但《愿景与行动》的相关表述不应被理解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无需进行制度和标准的对接。
一、制度和标准对接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弥合国别差异
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表示愿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未来这个数字还可能进一步上升。各参加国国情差异显著,发展阶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制度各异,在为“一带一路”建设增添多元化色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一些制度和标准上的差异不能得到有效弥合,各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就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会对一些项目的正常开展造成掣肘。
2.提高交往效率
要克服巨大的国别差异,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一条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提高沿线国家间的交往效率是前提条件。提高交往效率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推动重点领域或流程的规范及标准对接,最大限度降低因制度和标准不同而造成的无谓损失,为增进国家间科技、经贸、教育、旅游、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方面交往提供便利。
3.回应外部质疑
《愿景与行动》关于不刻意追求一致性的相关表述虽然有助于打消部分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疑虑,却也给一些国家抵制和阻挠“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口实。在这些国家看来,无论是我国长期奉行的不干预别国内政的外交政策、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对外援助政策,还是近期提出的“一带一路”不刻意追求一致性、亚投行不以出资比例划分投票权,都有违“最佳实践”,是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威胁和挑战。而鼓励和引导沿线国家进行制度和标准对接可以有效回应相关质疑,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基础设施以及贸易和投资将成为制度和标准对接的优先方向
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愿景与行动》也对此做出了专门的部署。但在现实操作层面,沿线国家无论在基础设施规划还是在技术标准体系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果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将严重影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效果。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考虑固然应该成为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一项重要原则,但也不必因噎废食,过度牺牲经济利益。要使沿线国家认识到,归根结底,“一带一路”是一条共同繁荣之路,经贸合作是重中之重,并不会损害各国的主权和安全。任何有志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都应为实现共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尽可能排除政治因素对正常经贸活动的干扰。
2.投资和贸易
促进沿线国家实现投资便利和贸易畅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政府非常愿意与相关国家就有关制度安排的对接进行交流磋商,这一点在《愿景与行动》中已经得到了清晰的阐释。比照其他多边经贸安排的谈判过程,我们可以预见,推进投资和贸易机制及标准对接的难度很大。一方面,仍有一些处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的国家至今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这些国家来说,能否接受投资便利化和贸易畅通化的理念尚且存疑;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的投资和贸易政策都趋向保守,经济开放水平甚至不升反降。虽然面临以上困难,但如果不提前就沿线国家的投资和贸易机制进行对接,不仅“一带一路”建设难以取得实效,正在积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也将遭遇严峻的挑战。
三、一事一议法或将成为唯一可行的对接方法
在推动制度和标准对接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分别是最高值法、最低值法、中间值法、新标准法、一事一议法等。其中,前四种方法从本质上讲,都是要求沿线国家统一相关制度和标准,既不符合《愿景与行动》中“不刻意追求一致性”的相关表述,也对各国调整本国的制度和标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难以获得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相比较而言,一事一议法的可行性较高。原因在于,一事一议法实际上是要求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项目设立例外条款,允许其在某些方面适用与本国其他项目不同的制度和标准,这样既能够保证“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正常运作,又将对各国现行制度和标准的冲击降到了最低。一事一议法虽然可能也会触发各国复杂的国内立法程序,但相较为了迁就别国而对本国制度和标准大修大改而言,通过的可能性无疑将大大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一事一议法等并非完美,而只是多国协调背景下的无奈选择。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在每一个项目启动之前,相关国家都需要专门就该项目适用的制度和标准进行磋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项目就将被迫延期或搁置。但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刻意追求一致性,沿线国家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国际谈判和国内博弈之中,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愿景恐将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