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媒体专家关注近期流动性不足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4-12-23

一、流动性不足现象
    综合媒体报道,进入12月中下旬,市场资金面开始出现紧张的表现。其中3月期shibor利率从11月低点回升约40个基点。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收盘,隔夜、7天、14天品种依次上行至2.660%、3.581%和4.294%,而3天品种更是大幅上行4.316%的水平。跨越年关的21天、1个月利率分别上涨16个基点和30个基点至5.2232%和6.1716%。这一变化开始让人担心起“钱荒”重袭的可能性。
16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紧张得“一塌糊涂”,早盘供给方唯有政策性银行在苦苦支撑,午后政策性银行停止融出资金,一度导致市场陷入“一钱难求”困境,到收市时仍有机构未能做平头寸。在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上,除7天以外的其他各期限回购利率均出现上行。其中,隔夜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上涨约6基点至2.71%。截至收盘,14天至两个月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整体上行超过8基点,盘中最高利率全部达6%或以上。而央行主动投放逆回购仍未现身,加剧了市场对年末资金面的紧张情绪。
    此外,交易所市场可转债的连续下挫,已明确预示了这一风险。据Wind资讯统计,中信标普可转债指数自12月8日攀顶3640点以来,迄今的5个交易日内连续下行。15日收报3364点,累计下跌7.6%,日均跌幅超1%。
17日,路透社引述两位消息人士称,中国央行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部分银行提供短期资金。此外,央行17日还对部分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进行了续做。报道提到,各家银行续做的MLF比例各不相同,50%、80%和100%都有,根据贷款情况确定。但央行仍未见动作。此举导致17日同业拆借利率继续上行,其中上涨最多的是1个月期限的SHIBOR利率,而2周期利率上涨15.8个基点至4.418%,3月期利率则上涨17.03个基点至4.7355%。7天品种大涨100基点,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大涨115基点。
    18日,据彭博消息,继昨天央行向市场注入短期资金后,央行今天再度出手,向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了短期流动性支持。当日银行间市场利率继续走高,盘中7天期回购利率涨至逾10个月高位,较昨日涨幅达到200基点,午间报7%。
二、原因分析
(一)大量资金流向资本市场
    《中国证券报》报道,11月22日,央行时隔两年半首次降息以来,股市出现快速上涨,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年内最后一轮新股IPO蓄势待发,冻结资金规模有望再创新高,在短期内将给市场资金面带来一定影响。当前A股市场情绪乐观,加上前期新股表现不俗,投资者“打新”热情很高。国泰君安证券预计,本月新股申购冻结资金规模将达2.1万亿元至2.4万亿元之间,创历史新高。分析人士表示,“打新”虽不会影响市场资金总量,但会改变机构资金分布,导致资金供需结构性失衡。《上海证券报》报道,在11月大盘高歌猛进的行情中,场外资金加速流入,资金解冻周的保证金流入不仅对冲了突击打新资金的流出量,更是实现了净流入475亿元。业内人士推测,如火如荼的行情将为一级市场“添薪加火”,预计A股将继续迎接更高级别的资金流入。青岛农商银行资金运营部资金交易经理秦新锋表示,本周影响资金价格的因素不仅包括传统年末时点,也包括IPO的密集发行,超过2万亿资金被冻结,对市场流动性产生较大影响。“新华网”报道,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近期公开市场连续不作为的情况,表明管理层不愿意在当前股市疯涨的当口给市场供给过多的流动性,以免资金继续流向股市,与放松货币的初衷相悖。
(二)新增外汇占款减少
    《经济参考报》报道,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自5月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在7月出现短暂回升之后,8月再次出现负增长,直到9月和10月才出现正增长。根据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11月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新增规模大幅小于10月份。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正生测算,截至今年9月末,通过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和央票到期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同比减少1.4万亿元,而同期央行通过SLF、MLF、PSL等方式主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加在一起并未超出年初以来的基础货币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流动性的紧张。
(三)资本外流趋势继续加强
    《中国证券报》报道,从人民币汇率同期明显贬值来看,有可能资本外流的状况正在加剧,从而抽紧国内资金面。《上海证券报》报道,业内人士称,近期人民币即期汇率加速贬值,资金外流或加大,成为本周资金面面临的不利因素之一。国泰君安研报指出,数据显示,11月27日至12月3日期间,全球资金流出中国股票的趋势在延续,而且规模快速放大,短期来看,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强将导致原本资金流出的趋势继续加强。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进入12月,3月期shibor利率从11月低点回升约40个基点,而从人民币汇率同期明显贬值来看,有可能资本外流的状况正在加剧,从而抽紧国内资金面。
(四)央行不作为推动市场利率上升
    《中国证券报》报道,总体看,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增量供给几乎完全依赖央行主动投放。在资金需求不断上升,央行捂紧“钱袋子”不放的情况下,资金供需状况恶化推动市场利率上行实难避免。《证券日报》报道,央行此前几周连续暂停了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不再从市场回笼资金。目前来看,央行并未重启主动投放流动性的逆回购等手段,降准又迟迟未至,因而导致公开市场呈现“零到期”。“全景网”报道,12月16日,央行主动投放逆回购仍未现身,至此央行已连续6次暂停操作,这也导致短期流动性压力加剧。数据显示,17日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和交易所各期限回购利率全线上涨,18日延续上行趋势。“一财网”报道,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连续七次操作都是空档的情况下,市场此前多数观点认为央行会启动逆回购正面释放流动性的预期并没有得到兑现,近日市场上资金利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连续七次操作都是空档的情况下,市场此前多数观点认为央行会启动逆回购正面释放流动性的预期并没有得到兑现,近日市场上资金利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五)年底考核及季节性等因素叠加
    《中国证券报》报道,进入12月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逐渐持续收紧。临近年底,机构考核、节假日备付等传统季节性因素导致机构预防性资金需求上升,资金面本就易紧难松,加上前期央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5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将在近期到期,种种不利因素叠加,使得短期市场资金面“压力山大”。此外,作为资金市场主力融出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出借资金意愿下降,甚至变身融资方,在短期资金面加速收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上海证券报》报道,业内人士称,本周资金面面临紧张的部分原因是,银行年末仍有冲存款压力,存款偏离度考核下,不排除一些银行提前“拉存款”从而令流动性收紧。《证券日报》报道,即便央行本周继续暂停正回购操作,年底例行缴税及准备金旬度调整等新增资金抽离行为,仍将对市场资金面造成较大冲击。
三、市场认为若央行继续执行保守操作未来资金面会进一步在收紧,继续放松货币政策的观点在升温
    《中国证券报》等报道,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连续第七次保持“缄默”。但在市场对于“放水”的呼声日渐高涨的情况下,若央行实行不作为操作,对市场情绪的打击将更加明显,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也将更趋于紧张。华泰宏观研究分析认为,年底前流动性压力仍然较大,若央行继续实行保守操作,银行间利率将会继续上行。申银万国研究所债券部的分析认为,在12月经济前瞻性指标表现不佳、且临近年末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央行亟需投入一定流动性维持资金面,若央行的操作行为更为谨慎或定向。资金紧张趋势短期内将难以缓解。
(一)多数观点认为应该降息降准
    《中国证券报》报道,分析人士称,当前市场利率出现剧烈波动,显然有违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取向。无论着眼于稳增长、防风险、降成本的中长期目标,还是从平抑货币市场波动的短期需求出发,今后一段时间央行“出手”都是大势所趋。目前,市场对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呼声最高,因为降准既有助于缓解短期流动性紧张,对降低市场利率水平及提升银行放贷意愿也有较强刺激作用。花旗银行中国研究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降息应该是更为优先的政策。如果是解决流动性需求乏力的话,降息比降准更重要。不要认为不降息是因为不想刺激经济,如果总不降息,未来反而可能倒逼出一个更强的刺激政策。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正生表示,面对巨量的基础货币缺口,央行必然需要成规模的基础货币注入。目前一次降准弥补的基础货币约在6000亿元,理论上明年降准次数的上限是五次左右。不过,我们推测明年央行降准次数不会超过两次。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斌表示,随着国际收支日趋平衡,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发生根本改变。为了补充因外汇占款收缩导致的流动性不足,央行通过SLO、SLF、PSL、MLF等创新工具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压力,但属于治标之策。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箭在弦上。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此前央行行动可能有些迟缓,因而导致了资金价格的抬升,而资金价格上升与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的目标矛盾。因此,近期全面降准的概率加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指出,目前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降低法定存准金率将是未来货币政策调整的中长期趋势。
(二)部分认为应扩大定向投放等工具的运用
    “新华网”报道,当前业界关于央行会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仍在升温,例如小规模的逆回购操作、降准并配合窗口指导,或者继续定向投放且扩大规模。《中国证券报》报道,也有观点认为,总量宽松易刺激金融泡沫,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可能延续定向思维,选用逆回购、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续做MLF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货币政策大幅度放松和目前的总体需求肯定不一致,因为经济虽然有下行的压力,但是整个实体经济和金融业杠杆率比较高,经营的存量还是比较大,再大幅度地放水,不符合整个经济体稳健的要求。独立财经观察员彭瑞馨认为,今年以来受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正在面临输入型价格通缩压力。央行若在此时持续放松银根,势必造成套息资金流出,货币通缩局面反而会加剧。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表示,宽松政策仍然是当前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和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基于当前人民币汇率走低、股市火热和热钱外流,央行不会轻易出台公开性、大幅度的放水工具,但越往后,逆回购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越大,其中规模有限、临时性的定向投放工具,如对MLF的续作更为确定。钟正生表示,面对当前流动性紧缺现象,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受限制,甚至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本身被绑架的情形下,货币政策工具推陈出新,尤其是央行PSL向商行的扩容也许可期。青岛农商银行资金运营部资金交易经理秦新锋表示,本周影响资金价格的因素不仅包括传统年末时点,也包括IPO密集发行,超过2万亿资金被冻结,预计央行将继续采用非公开定向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三)有观点认为应备一套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机制
    中国社科院教授、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认为,通过央行的一系列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看到,中国的货币政策开始慢慢锁定“金融稳定”这一目标。未来的经济转型期,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杠杆的调整期。在此期间,经济的不确定性会上升,宏观风险肯定会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央行有必要准备一套非常规的货币的操作机制,来应对宏观条件的不确定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