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国企改革之“国退民进”或“国进民退”
来源:综合管理部 作者:陈彦宏 时间:2014-12-30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骨干,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其带动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国企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早在十四大就已明确,由于改革存在很多难点和阻力,至今有些改革仍没有落实,近几年改革进度也很迟缓。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确定了国企改革目标和任务,可见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一轮国企改革业已重启,这次“国退民进”渐成趋势。

1998年,全面推出“国退民进”政策。让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由民营企业进入。中国企业所有制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调整。据2002年一份《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4年里,有25.7%被调查的私营企业是由国有和集体“改制”而来。在这些企业中以东北部地区所占的比重最大,为45.6%;“改制”前是国有企业的占25.3%2003年,国资委透露,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地方进行的国有资产“处置”,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全部退出,都是采用全部转让的方式处理地方国有资产。从1998-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减少了40%。从当时的数据中看出,在“国退民进”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分享了“这场最后的盛宴”。

关于新一轮的改革,与中央及地方政府接力出台政策表现出来的热情相比,民营企业家们更多的是忐忑与观望。凤凰财经在数月间曾询问近10位民营企业家对这一话题的观点。然而,对参与国企改革抱有热情、认为是投资机遇的寥寥无几。对于国企改革机遇,民企里的担忧者多过乐观者。他们担忧最多的三大原因是:1、怀疑政策持续性,民营资本退出安全难保障;2、国企政企未分,自身难有平等对话权;3、资金量庞大,想进也难。这些忧虑会影响民营企业家们是否投资或者投资多少,对“国退民进”阻碍很大。

在现实经济中,民营中小企业的确面临许多发展的不利因素,呈现的是“国进民退”的态势。国企凭借着强大的资本和“政治关联”优势,再加上远超民营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其竞争力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后进一步提高,并通过收购优质的民营企业,再一次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其实,无论 “国退民进”与否,都具有双面作用。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当国家去经营或者筹集资金的效率并不比民营高的时候,就应该让市场去淘汰选择是“国进”还是“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