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蕴藏巨大机遇
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善的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系统,但近几十年来受制于紧张的财政收支状况,其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严重不足,各种设施设备开始老化落后。1916年美国铁路营业里程约40.9万公里,而目前仅有20万公里左右;1956年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形成后,美国再未进行大规模公路网络建设;目前美国公共建设开支约占GDP的1.5%,为1993年来最低水平,大大低于我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曾经全球领先的美国基础设施质量仅位列第19位,排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与美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一的地位严重不符。
金融危机后,面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渐衰退。美国政府意识到落后的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其在传统领域和重要的战略新兴领域竞争力下滑的直接原因。奥巴马总统多次强调美国的基础设施体系需要重建,其目的一是拉动投资需求以刺激经济早日复苏,二是提升长期经济竞争力,重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在此背景下,美国目前正计划进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扩建和现代化改造。据美国全国商会估计(见表1),从2013年到2030年,美国的运输、能源以及废水处理和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至少需要8万亿美元以上的新投资,每年的平均投资额为4550亿美元左右。其中,能源领域所需投资最大,大约4.6万亿美元,占总投资的57%;交通领域投资第二,大约2.9万亿美元,占总投资的36%;水利投资大约6千亿美元,占总投资的7%。如此巨大的基础设施市场不仅对美国国内企业,也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外国企业提供了空前机遇。
表1:美国2013-2030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
投资领域 |
具体内容 |
资金需求(2011年不变价,亿美元) |
能源领域 |
石油和天然气 |
27670 |
电力 |
17210 | |
生物燃料 |
980 | |
煤炭 |
550 | |
交通领域 |
高速公路和桥梁 |
17622 |
公共交通系统 |
6168 | |
铁路货运 |
818 | |
铁路客运 |
1175 | |
机场 |
2937 | |
海港 |
294 | |
内河航运 |
294 | |
水利领域 |
饮用水 |
3330 |
|
废水处理 |
2750 |
合计 |
|
81798 |
资料来源:美国全国商会
二、我国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和途径
美国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目标宏大,但在实施中面临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资金不足。美国联邦、州和地方等各级政府财政赤字压力较大,公共资金无法对基础设施建设大量投入。除此之外,美国在建筑机械设备、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劳动力方面准备不足,也不利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急需私人资本和外国投资进入改领域,这为我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参与机会。作为美国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且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并具有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成本优势,同其他国家相比处于相对有利位势,能够参与美国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并从中获益。
我国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有三种主要途径:金融投资、商品供应(出口)、以工程承包为核心的成套服务。
(一)金融投资
金融投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指我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股份,或直接出资设立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债权融资指向美国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或购买相关债券,例如购买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公募或私募债券。目前,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限于自身经济状况,无力向美国市场大举投资,而我国外汇储备量大,对外投资实力强,具有向美国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融资的能力和条件。金融危机前,我国外汇储备回流美国主要用于弥补其政府和家庭部门的消费赤字,客观上起到了刺激美国消费和进口的作用,当前美国消费需求下降,我国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无法带动我国出口,如能投入美国基础设施领域则可获得相应投资回报,并带来建筑材料出口、劳务输出、工程承包合同等切实经济利益,有利于外汇储备的合理使用。
(二)材料供应(出口)
材料供应(出口)是指我国企业作为供应商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销售用于当地基础设施项目的原料、半成品及成品,以及设计、制造和销售相关零部件。材料供应(出口)是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简便方式,2006年上海振华重工公司就曾成为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的钢构件供货商。我国对美出口渠道通畅、经验丰富并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可按照美方订单大量供货,对于缓解国内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有积极意义。
(三)以工程承包为核心的成套服务
目前我国企业在全球各地大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模式是工程承包,仅负责项目施工过程。就美国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而言,整个过程包括5个环节,即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和融资,我国企业可全程参与。过去几十年的基建热潮使我国建筑工程师队伍发展壮大,施工和运维管理能力逐步提高,国际化经验日益丰富,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开拓业务范围,为美国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以工程承包为核心的成套服务。
三、我国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
(一)能源基础设施
根据美国全国商会预测,2013-2030年美国能源基建投资需4.6万亿美元,年均投资2580亿美元。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占60%(2.8万亿美元),电力占37%(1.7万亿美元),生物燃料占2%(980亿美元)。美国能源供应格局和环保政策的变化还带来了其他一些潜在需求,例如建造新的LNG和原煤出口终端、燃煤电厂的更新改造等,也将成为潜在市场。
(二)交通基础设施
2013-2030年美国运输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为2.9万亿美元,年均1630亿美元,其中60%以上的资金将用于高速公路和桥梁项目。我国企业具备建设和管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和市政交通系统的丰富经验,应积极参与该领域项目。
(三)水利基础设施
水利基础设施指饮用水供应和废水处理,2013-2030年相关领域的总投资为6080亿美元,其中55%为饮用水,45%为废水处理。由于气候变化和环保政策的影响,估计该领域的投资需求可能存在较大上升空间。我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目前美国公共供水系统的主要运营商多为法国和德国企业,我国企业可抱着学习的态度参与到美国相关项目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服务国内发展。
四、我国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障碍和问题
虽然我国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具备大量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一些障碍和问题。
(一)来自美方的障碍
1、法律法规的制约
首先,美国基础设施资产在所有权上分为公有和私有,这会造成有关项目适用的法律、法规与合同结构十分复杂。一般而言,水利基础设施为公有,大部分能源基础设施为私有,运输基础设施则公私兼有,不同情况需不同对待。
其次,投资美国基础设施的我国企业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的审批。例如,如果我国企业希望获得一个美国基础设施领域企业的“控制权”,必须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国家安全审查;对能源企业的投资要得到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的批准。此外,一些项目可能还需要州一级管理部门的批准。
第三,采购规定的限制。美国政府机构的采购对象有时仅限于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定》(GPA)的签署国,而我国尚未加入该协议,因此我国企业在参与美国基础设施项目时将处于不利地位。美国采购方面的限制并不仅限于纯粹的政府公共项目,很多公私兼有的项目也存在此类限制。
2、政治环境的不利影响
虽然美国长期实行对外国投资开放的政策,但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对美投资面临一些特有的障碍和不利因素,在参与美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时,更易招致美国政客的敌视和反对,尤其是对电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海港的投资,美国政府和国会将极度敏感,受到阻挠的可能性大。
3、民众对外资的负面反应
美国人往往反对外国拥有其国内核心资产的所有权,因此我国对美国基础设施投资可能面临美国民众的反对和舆论的负面报道。
(二)来自我方的问题
1、法律法规障碍
我国企业必须首先得到国内监管部门的批准才能进行海外投资或将资金调往海外,对美国基础设施融资必须获得相关部门的同意。
2、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尽管我国已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商品供应者,但产品质量问题仍不时发生,而且由于近年的几起引人注目的劣质产品案例,使美国购买方对我产品的质量倍感关切。例如,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飓风灾害后的重建工程中使用了大量我国供应商生产的预制板墙,后来发现这批预制板墙是劣质产品,给房主和施工公司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有意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我国企业将面临非常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产品安全检查。
3、缺乏售后服务
由于我国企业主要通过常规的贸易渠道服务于海外市场,往往缺乏在海外市场的售后服务和维护网络,而这种能力是赢得美国基建工程合同的一个关键因素。例如在风电部门,包括运营和维护、备件支持、培训、软件升级等在内的售后服务是获得项目合同的优先条件。因此,虽然目前我国风力发电机的价格比欧洲同类产品的价格大约低三分之一,但由于质量不高且缺乏售后服务而不被美国市场青睐。
4、缺乏在欧美国家运营的能力
虽然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取得了较大成功,但还缺乏在发达经济体错综复杂的监管环境中运营的经验。例如,中国海外工程有限公司在2009年曾中标波兰高速公路项目,但在两年后被迫中途退出,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企业缺乏在欧美国家的成本估算经验和劳工管理经验。这些能力和经验的不足也会影响我国企业在美发展。
五、我国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虽然面临种种挑战和问题,但面对美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机遇,加强中美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应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产业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经验积极参与美国基础设施投资,在为新一波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浪潮提供支持的同时,使我国企业更加熟悉国际规则、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适应发达国家严格的商业经营环境、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这种合作将使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加强两国政治互信、民间互通,促进全球经济稳定与繁荣。
当前我国应认真规划和准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企业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与美政府间磋商和协调
我国应加强与美国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政策协调。一方面,把中美基础设施合作作为中美战略对话等双边合作机制的重要议题,指导和推动有关合作项目的实施。目前我国已和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合作的协定,并建立了工作机制,定期交换意见,协商解决重大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未来应积极与美签署相关合作的协定,还应与美协商制定一个全面、完善、可操作的中长期合作蓝图,为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奠定基础。
(二)加强资金支持
由于我国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及其他形式的补贴可能在其参与美国项目竞标时成为不利因素。因此,建议从外汇储备中划拨资金设立专项基金,基于商业公平性原则对我方参与的美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支持。鼓励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增加对美基础设施项目融资。
(三)企业应了解赴美投资的审查程序
我国企业应当充分估计到投资可能面临美国政府的审查,应当清楚在哪些具体的环节须经过何种类型的审批。特别在电力、石油、港口等领域需要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国家安全审查。企业应做好充分的法律准备,回避可能的政策障碍,必要时聘请当地律师,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联合美国当地企业一起应对审查。
(四)企业应加强在美国建立当地业务并构建关系网络
我国企业由于存在语言、文化、理念上的差异而有意回避与当地政府、社区及民众的交往。但在美国取得长期商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显示出对当地市场的承诺,这种承诺既包括对当地的投资,也包括与当地民众、媒体和政治家的交往。我国企业缺乏对当地劳工的管理经验,应加强与当地劳工组织和地方官员的沟通,避免发生劳资纠纷。应与环保组织建立良好关系,自觉避免发生破坏自然环境的事件。
(五)企业应加强对美国市场的了解和把握
我国企业倾向于以贸易形式参与国外市场,缺乏对当地市场运作的深入了解。中国海外工程有限公司在波兰高速公路项目以4.8亿美元低价竞标,还不到波兰政府制定的10亿美元预算的一半,最终导致该项目失败。我国企业参与美国基础设施项目时,应当增强对当地市场的了解,算好成本账,严把质量关,避免盲目性。
(六)拓展经营方式和提升经营层次
我国企业参与国外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均采取传统采购模式(又称设计-招标-建造模式),未来应逐渐过渡到设计-建造-运营-维护模式(DBOM)及设计-建造-运营-维护-融资模式(DBOMF)。参与基础设施运营和维护可以给我国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业务,增加收入来源。
(七)推广我国工程技术标准
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自主研发产品,如铁路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高速铁路设备生产研发已居世界前列。因此,在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和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可在美国基础设施领域推广我国工程设计标准、施工规范和产品标准,加强我在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八)加强风险防范
赴美进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不仅可能面临政治风险、劳资纠纷风险、环保风险,还可能面临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一系列风险。我国企业应当增强风险意识,使用各种金融、经济工具和手段趋利避害,维护自身利益。